[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前端下横梁及车身前端框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73924.X | 申请日: | 2014-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806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黄泽武;侯文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3/00 | 分类号: | B62D2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前端 横梁 车身 框架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构造,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前端下横梁及车身前端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汽车耐用性不断受到重视的情况下,汽车制造厂商也在不断探寻提高汽车耐用性的手段,其中车身的刚度和强度对整车使用寿命和耐用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故如何提高车身的刚度和强度已成为了主机厂最迫切突破的技术之一。
而在车身中,前端框架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是整车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不仅是因为前端框架结构具有较高的防碰撞要求,还因为前端框架结构上安装的零部件(如汽车的前端装饰件——前保险杠、前格栅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车身前端框架的刚度和强度,因此如何在重量最轻、成本最低的情况下实现车身前端框架结构刚度和强度的提升就成为了一个设计难点。
图1表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传统汽车前端下横梁101在车身上的应用,其与传统前端左立柱102和传统前端右立柱103一起焊接,然后与左、右前纵梁总成(未图示)连接,构成了前端框架结构。图1所示的结构在强化试验中经常发生焊点失效和钣金开裂现象,进而使整车的耐用性受到很大的影响。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新型的汽车前端下横梁,以提高白车身前端框架的刚度和强度,并进一步提高整车的耐用性和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前端下横梁及车身前端框架结构,以便能够提高白车身前端框架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并进一步提高整车的耐用性和使用寿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前端下横梁,包括长形的下横梁梁体,且所述下横梁梁体的横截面为中空的封闭环形结构。
上述汽车前端下横梁的形式可以为管梁。
更进一步地,上述汽车前端下横梁的形式可以为方形管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横梁梁体的一端为前端左立柱安装端、另一相对端为前端右立柱安装端,且所述前端左立柱安装端和所述前端右立柱安装端相对于所述下横梁梁体的中部对称地向上弯折翘起。
并且,所述前端左立柱安装端具有与前端左立柱配合的结构,所述前端右立柱安装端具有与前端右立柱配合的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前端左立柱安装端内侧的所述下横梁梁体上设有前端模块左安装支架,在所述前端右立柱安装端内侧的所述下横梁梁体上设有前端模块右安装支架。
其中,所述前端模块左安装支架和所述前端模块右安装支架以包覆的形式卡在所述下横梁梁体上。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身前端框架结构,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汽车前端下横梁,所述汽车前端下横梁的一端设有前端左立柱、另一相对端设有前端右立柱,所述前端左立柱连接有左前纵梁总成,所述前端右立柱连接有右前纵梁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端下横梁梁体的横截面为中空的封闭环形结构,与现有的汽车前端下横梁均为冲压式的半封闭结构相比,封闭的横截面结构能够提高汽车前端下横梁的刚度和强度,并进而提高白车身前端框架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从而提高整车的耐用性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汽车前端下横梁在车身上的应用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前端下横梁在车身上的应用示意图;
图3为沿图2中A-A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车身前端框架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图1中:101-传统汽车前端下横梁,102-传统前端左立柱,103-传统前端右立柱;
图2-图4中:201-汽车前端下横梁,202-前端左立柱,203-前端右立柱,204-前端模块左安装支架,205-前端模块右安装支架,206-左前纵梁总成,207-右前纵梁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汽车前端下横梁在车身上的应用,图3为沿图2中A-A线的截面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端下横梁201包括长形的下横梁梁体,且该下横梁梁体的横截面为中空的封闭环形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7392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沟槽切削设备和方法
- 下一篇:一种行李箱的封口加固连接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