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切碎器及应用该切碎器的全喂入收割机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73693.2 | 申请日: | 2014-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618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成;丁洪春;卞大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江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D43/08 | 分类号: | A01D43/08;A01D4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薛晨光;魏晓波 |
地址: | 224007 江苏省盐城***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切碎 应用 全喂入 收割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用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切碎器及应用该切碎器的全喂入收割机。
背景技术
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可收割水稻、小麦、油菜等多种作物,因此机器利用率高;同时,以其结构相对简单、成本低的特点,被广大用户所接受。众所周知,随着作物产量的逐年提高,特别是超级稻的种植和推广,使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在同样的前进速度下,喂入到工作部件的茎秆量大大增加,功率消耗也越来越大,直接影响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工作效率和清选效果,进而影响到机收割机的经济性。
为了克服喂入茎秆量增加的上述问题,现有技术提出一种在割台200下方设置下割刀装置100的机型,请参见图1。收割机在工作时,下割刀装置100负责秸秆遗留部分的切割,该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农艺方面低割茬的要求,可有效控制茎秆喂入量,提升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工作效率和清选效果。然而,受其自身结构原理的限制,下割刀装置容易发生秸秆堆积堵塞,检修维护影响正常作业;并且切割下来的作物秸秆比较长(一般在25~60cm),且始终需要留一定高度的秸秆,实际上仅实现了部分秸秆还田,不能进行有效的秸秆处理,后续需要拖拉机带秸秆还田机进行二次作业才能彻底处理秸秆,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对农田的破坏。
有鉴于此,亟待另辟蹊径针对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秸杆留茬处理技术进行优化改进,在有效控制茎杆喂入量的基础上,能够兼顾秆杆还田处理效果和整机的工作可靠性,从而为作业经济性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全喂入收割机的切碎器,以能够对秸杆留茬进行良好的粉碎处理,从而可有效减少茎杆的喂入量,提升秆杆还田效果和整机的工作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应用该切碎器的全喂入收割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全喂入收割机的切碎器,包括壳体、刀轴、设置在所述刀轴上的多组动刀组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壁上的多个定刀;其中,所述壳体用于与所述收割机的割台后的底盘相连,且所述壳体呈半包围状且开口侧朝向地面;所述刀轴插装于所述壳体的左右侧板上,所述刀轴可在驱动部件的带动下转动;每组所述动刀组具有与所述刀轴同轴铰接的两个弯刀,所述铰接中心线与所述刀轴中心线平行,两个所述弯刀的外伸刀头部均折弯设置,且折弯方向相背;多组所述动刀组沿所述刀轴的外周表面呈螺旋线布置,且轴向相邻的两组动刀组的周向工作幅面重叠;多个定刀沿所述刀轴的轴向依次布置,并配置成:所述定刀的刀头内缘与工作状态下所述动刀组的刀头外缘之间具有径向间隔。
优选地,多组所述动刀组分别沿至少两条螺旋线布置于所述刀轴的外周表面,每条所述螺旋线的端部起点连线通过所述刀轴的中心线,且螺纹升角相同。
优选地,在轴向投影面内,每条所述螺旋线上的相邻所述动刀组的周向夹角α满足:60°<α<90°。
优选地,每组所述动刀组还包括设置在两个所述弯刀之间的直刀,所述直刀与两个所述弯刀同轴铰接于所述刀轴,各刀的刀头外缘齐平并相对于铰接轴线等间隔设置。
优选地,多个所述定刀沿所述刀轴的轴向依次布置为至少两列,一列布置于所述壳体的顶壁,其余列布置于所述刀轴转动方向的相反侧所述壳体的内壁。
优选地,所述刀轴具体为空心轴,且每组动刀组均通过铰接轴与固设于所述刀轴外周表面的刀座连接,各刀的穿装孔与所述铰接轴均间隙配合,并通过轴套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刀轴的外径为所述动刀组的刀头外缘直径的1/4-1/2.5。
优选地,所述弯刀的刀头部折弯角度为110°-140°。
优选地,所述径向间隔为10mm-15mm。
本发明提供的全喂入收割机,包括行走底盘、设置在所述行走底盘上的脱粒组件、通过输送槽与所述脱粒组件相连的割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输送槽下方的如前所述的切碎器,所述切碎器沿所述收割机的宽度方向布置于所述割台与所述行走底盘之间,并与所述行走底盘相连;所述切碎器的工作幅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割台的工作幅度。
优选地,所述刀轴的所述驱动部件为所述行走底盘、脱粒组件和/或割台的驱动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江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江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736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