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轮船机舱用细水雾降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73424.6 | 申请日: | 2014-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190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方鸿强;李瑞;钱作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方鸿强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温珊姗;许莲英 |
地址: | 430063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轮船 机舱 水雾 降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机工程应用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轮船机舱用细水雾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大型轮船机舱内部包括各种主机、辅机等动力机械,船舶航行过程中这些机械高速运转会产生大量热量,而轮船机舱往往又由于船舶配重需要布置在甲板底层,开口受限,对外散热效果差,因此需要设置大量风机与风管进行通风换热,以便降低机舱内部温度。但风机运行过程中能耗大,也会产生大量噪声,使得机舱工作环境极其恶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轮船机舱用细水雾降温装置,利用细小水雾颗粒易汽化且需要吸收大量汽化热,从而显著降低环境温度。
一种轮船机舱用细水雾降温装置,包括位于机舱12内的储水池7,所述储水池7出水口通过管道依次和高压水泵8、电磁阀11、过滤器13相连,过滤器13出口端设有多段不锈钢管15,不锈钢管15上分布有多个细水雾喷头3;所述高压水泵8通过导线和水泵控制器10相连,水泵控制器10通过导线和温度传感器2相连。
所述储水池7的进水口还设有浮球阀6。
所述高压水泵8和电磁阀11之间的管道上设有压力表9。
所述细水雾喷头3在发热量大的设备附近密集分布。
本实用新型用水采用低浊度淡水,水流输送采用不锈钢管道及过滤器防护以保证水质清洁;采用高压细水雾喷头保证喷出粒径小于200um的水雾。
本实用新型轮船机舱用细水雾降温装置的优点是:与传统机舱内通风换气来散热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水雾颗粒汽化吸热来降温,水雾颗粒吸热量大,降温迅速,因此喷雾时间短,可间歇运行;水雾降温效果好、能耗低;传统通风换气噪声大,水雾降温噪声小,运行时间短,对环境舒适度影响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轮船机舱用细水雾降温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舱换热风机,2-温度传感器,3-细水雾喷头,4-进水管,5-阀门,6-浮球阀,7-储水池,8-高压水泵,9-压力表,10-水泵控制器,11-电磁阀,12-机舱,13-过滤器,14—机舱门,15-不锈钢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轮船机舱用细水雾降温装置,包括位于机舱12内的储水池7,所述储水池7出水口通过管道依次和高压水泵8、电磁阀11、过滤器13相连,过滤器13出口端设有多段不锈钢管15,不锈钢管15上分布有多个细水雾喷头3;所述高压水泵8通过导线和水泵控制器10相连,水泵控制器10通过导线和温度传感器2相连。
所述储水池7的进水口还设有浮球阀6。
所述高压水泵8和电磁阀11之间的管道上设有压力表9。
细水雾喷头3结合机舱内部发热设备和结构特点分散布置,一般而言,以不妨碍操作和交通为原则,发热量大的设备附近多布置,以便及时吸热。
机舱换热风机1采用船舶机舱内已有设备,不需另外增设,以便进行必要的除湿和换气使用。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1、水池进水:打开阀门5,机舱进水管4进水,水池逐步灌满,水池浮球阀6关闭,轮船机舱用细水雾降温装置处在预备状态,水池水位下降时继续进水。
2、喷雾降温:机舱轮机长期工作,温度上升,温度传感器2感知温度传送至水泵控制器10,达到设定温度后,触发高压水泵8启动,此时电磁阀11打开,水泵向不锈钢管15供水,高压水流通过细水雾喷头3喷出,形成细小水雾,分散在机舱空间中,水雾吸热后迅速汽化,水雾汽化需要吸收大量热量,此时机舱环境温度迅速降低。当温度降低到设定值时,温度传感器2感知后,传送至水泵控制器10,控制器停机,关闭电磁阀11。当温度再次升高后,重复本过程。
3、去除机舱湿度:水雾降温过程中机舱内湿度会不断增大,此时,可以定期(如1小时)启动机舱排风风机,实施通风换气,机舱内湿度即可降低,达到改善机舱内环境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方鸿强,未经方鸿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734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