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利用船用焚烧炉烟气余热烘干船舶垃圾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71966.X | 申请日: | 2014-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187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马晓茜;陈昱萌;曾广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3G5/04 | 分类号: | F23G5/04;F23G5/4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蔡茂略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焚烧 烟气 余热 烘干 船舶 垃圾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气余热回收利用,尤其涉及一种利用船用焚烧炉烟气余热烘干船舶垃圾的装置。
背景技术
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是国际、国内亟待解决的问题。船舶在出海航行过程中产生船舶垃圾。应正确处理这类垃圾能减少海洋生态污染,走生态可持续道路。船舶作为主要的货运工具,船舱空间有限。直接排出船外将会严重影响海洋环境,如果不及时处理又将占用很大空间,提高运营成本。现在一般远洋船只都配备船用焚烧炉,可以对船舶垃圾进行焚烧,一般船用焚烧炉出口烟气温度能达到300℃以上,但并没有对其烟气进行余热利用。
船用焚烧炉既可以焚烧船员一般航海活动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也可以焚烧船舶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油污泥。国际标准有MEPC76(40)船用焚烧炉标准以及IMO(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MARPOL73/78中对船用焚烧炉技术要求。
总的来说,一般船用焚烧炉的主要结构包括储存系统、进料系统、炉体、污油燃油输送泵、燃烧系统、控制系统、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烟气抽风机。
由于在海洋中航行,空气环境中湿度较大,所以要燃烧的船舶垃圾较潮湿,着火温度较高,不利于船舶垃圾的燃烧,容易造成燃烧不充分。
而基本上现有的船用焚烧炉一般高温烟气都是直接通过烟气风机排走,很少对其烟气的余热进行利用,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简单、高效、节能的利用船用焚烧炉烟气余热烘干船舶垃圾的装置,克服了由于海洋空气湿度较大,且船舶垃圾潮湿,着火温度较高,使船舶垃圾的燃烧不充分所带来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利用船用焚烧炉烟气余热烘干船舶垃圾的装置,包括炉体1、燃烧器2、烟气管道6、垃圾干燥箱11;垃圾干燥箱11的中部设有用于承载垃圾、并对垃圾加热的导热油放热腔15;垃圾干燥箱11的出口与炉体1的垃圾入口之间设有垃圾给料通道12;烟气管道6的外层设有导热油吸热管道4;
导热油放热腔15的一端,连接导热油吸热管道4的导热油进口管路10;导热油放热腔15的另一端,通过管道连接导热油吸热管道4的导热油出口管路17。
所述导热油放热腔15呈排状分布,相互间隔,用于形成通风口14,所述垃圾干燥箱11的底部侧壁开有进风口16。
所述垃圾干燥箱11的顶部设有垃圾排气通道8;所述垃圾排气通道8与烟气管道6连通。
所述导热油进口管路10和导热油出口管路17的管路上分别设有调节阀;所述导热油出口管路17连接导热油泵18。
所述垃圾给料通道12的下方设有垃圾传送带13。
所述烟气管道6内设有调风门机构20。
所述垃圾干燥箱11还包括垃圾给料机构21和垃圾投料口22。
所述导热油吸热管道4的外层包覆有保温层9。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垃圾干燥箱、导热油放热腔和设在烟气管道外层的导热油吸热管道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垃圾烘干系统;烟气加热导热油,导热油通过管路不断循环,使其完成吸热和放热,最终将潮湿的垃圾烘干;烘干后的垃圾在送入炉体内,使其燃烧更加充分。
本实用新型比起现有的电加热烘干系统更节能。比起高品位的电能,干燥箱利用导热油吸收烟气余热对垃圾进行加热。
2、降低烟气温度,减少高温烟气对金属腐蚀以及破坏一些不耐高温的零件的破坏。
3、实现焚烧炉与垃圾储存器一体化,实现船舶垃圾自动给料焚烧。
4、垃圾干燥箱里的船舶垃圾,干燥产生的废气通过顶部的垃圾排气通道直接与烟气管道连通,这样可一起收集、处理。
5、本装置相对于一般电加热干燥箱,还多了防止因干燥而产生的废气对船舱污染的作用。
6、导热油作为导热介质,具有低压高温、稳定放热、换热效果好、可持续循环使用等优点。利用导热油泵(或循环油泵)强制液相循环,将热量输送到用热的设备后,继而返回重新加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烟气管道及其外层的导热油吸热管道的布置图。
图3为图1导热油吸热管道4缠绕在烟气管道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具体详细描述。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7196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