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梯90°直角贯通开门下梁平稳裝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71401.1 | 申请日: | 2014-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41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邱创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允成机电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B11/02 | 分类号: | B66B11/02;B66B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1208 | 代理人: | 董梅 |
地址: | 201804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90 直角 贯通 开门 梁平 稳裝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梯轿厢的平稳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电梯90°直角贯通开门下梁平稳裝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建筑多样式的发展,电梯的开门样式也随之多样化,电梯90°直角贯通开门就是其中之一,受现场条件及客户特有需求,90°直角贯通开门是必然趋势。此结构与单出口开门方式不同,不能采用斜拉杆方式来平衡轿厢的受力,从而使电梯90°直角贯通开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影响市场需求。
有必要通过对轿厢平稳结构进行改进,使本来受力不均的电梯90°直角贯通开门的电梯轿厢达到平稳。
轿厢包括上梁、下梁和连接上、下梁的立梁构成骨架结构。下轿厢底部作为电梯承载乘客平台,需要受力均匀、平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梯90°直角贯通开门下梁平稳裝置,使本来受力不均的电梯90°直角贯通开门的电梯轿厢达到平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下述技术方案:一种电梯90°直角贯通开门下梁平稳裝置,电梯轿厢底部增加下梁受力接触面积,其中:所述的下梁斜对角布置在轿底下方,在轿厢底部,下梁的两侧对称设有支撑板装置,所述的支撑板是用铁板焊接成的“L”形角板,该角板的立面与下梁紧固,水平面作为床台支撑轿厢底面。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下梁受力面,使原来受力不均的电梯轿厢达到平稳,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电梯90°直角贯通开门时,下梁在轿底下方需要斜对角布置,此结构在受力不均的情况下,车厢极不平稳,所以在下梁及轿底的中间部位两侧增加支撑板装置,从而增加轿底与下梁的受力面积。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为增加强度,在所述的床台底面设有加强筋,该加强筋延伸至“L”形角板的立面。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根据轿底与床台连接面的受力面积和承重要求,所述的床台可以是菱形、矩形、半圆形或梯形。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L”形角板是10mm厚铁板焊接而成。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L”形角板通过螺栓分别连接于下梁及轿厢底面。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下梁为二个背对背的U型钢斜对角固定在轿厢的前后立梁上。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结构简单,成本低,安装方便;
(2)支撑板与下梁持平,不占用电梯地坑空间,符合要求;
(3)安装本实用新型后,无需传统斜拉杆,用于此种类型或观光电梯时更美观,优势明显;
(4)增加轿底与下梁受力面积,运行更舒适平稳,安全可靠;
(5)可以安装于任何开门形式的电梯轿厢中。
附图说明
图1为电梯90°直角贯通开门下梁平稳裝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电梯90°直角贯通开门下梁平稳裝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说明:
1——轿厢底部;21、22——前、后立梁;
31、32——左、右下梁; 41、42——左、右“L”形角板;
51、52——加强筋; 61、62——连接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电梯90°直角贯通开门下梁平稳裝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和图2电梯90°直角贯通开门下梁平稳裝置的结构示意图所示:
一种电梯90°直角贯通开门下梁平稳裝置,在电梯轿厢底部增加下梁受力接触面积,其中:所述的下梁为二个背对背的U型钢3斜对角布置在轿厢底部1下方,固定在轿厢的前后立梁21、22上,在轿厢底部1,下梁的两侧对称设有左右支撑板装置,所述的支撑板装置是用铁板焊接成的“L”形角板,该左、右“L”形角板角板41、42的立面与左右下梁31、32的立面紧固,水平面作为床台支撑轿厢底部1。
所述的床台底面设有加强筋5,该加强筋5延伸至“L”形角板的立面。
所述的床台是菱形、矩形、半圆形或梯形,本实施例为梯形。
所述的左、右“L”形角板41、42是10mm厚铁板焊接而成。
所述的左右“L”形角板41、42通过螺栓分别连接于左右下梁31、32及轿厢底部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允成机电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允成机电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714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