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低污染带烟气再循环低氮氧化物燃烧机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070492.7 | 申请日: | 2014-02-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42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 发明(设计)人: | 陈立均;刘凤强;颜凤吾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立均;刘凤强 |
| 主分类号: | F23D14/02 | 分类号: | F23D14/02;F23D14/26;F23D14/46 |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魏国先 |
| 地址: | 410152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污染 烟气 再循环 氧化物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烧设备,具体涉及一种低污染带烟气再循环低氮氧化物燃烧机。
背景技术
环境问题备受关注。对工业领域而言,如何加强对燃烧过程污染物的控制是保护环境最切实有效的途径。目前,在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物中,相对烟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控制的设备与技术已广泛应用,但如何控制和降低氮氧化物,仅在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 、德国和芬兰等国得到重视和实施,欧洲制定了限制排放标准。随着能源消耗量的剧增和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低氮氧化物燃烧与控制技术已成为各国研究的重点,我国尚处于起步和攻坚阶段。空间和潜力极其巨大。
研究表明,燃烧生成的氮氧化物主要有三类:温度型氮氧化物--主要由空气中的氮在高温下氧化形成;快速型氮氧化物---主要发生在低温燃烧条件下;燃料型氮氧化物---燃料本身含有的氮化物。
燃烧过程生成的氮氧化物主要是NO和NO2,这两种统称为氮氧化物(NOx)。氮氧化物除对人体肺部产生损伤、致癌、造成一次污染外,还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当排入大气后,在紫外线照射下,与碳氢化合物反应形成一种浅蓝色有毒烟雾,这种有毒烟雾能使大气层产生温室效应,还能造成大气层外的臭氧层减少。因此如何改进燃烧过程,采用先进、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和研究,使燃气燃烧达到高效、节能和环保,有效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是我国热能行业迫切需要攻克的新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根据氮氧化物生成机理,吸收国外先进的燃烧技术,在进行了大量现场试验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先进技术,研制出低污染带烟气再循环低氮氧化物燃烧机。该机结构新颖,实用,直观,便于自动和人工火焰监测,燃烧效果好,火焰温度均匀,火焰长度及大小可有效调节,降低氮氧化物效果显著。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低污染带烟气再循环低氮氧化物燃烧机,包括外壳、本体、进风组件、进燃气组件、稳焰组件;所述的进风组件又包括一次风装置和二次风装置,所述的一次风装置为本体上安装进风管,本体内为一次风通道,所述的二次风装置为本体中部开口,并在开口处安装调风套和调风杆、调节执行器,外壳与本体之间的夹层为二次风通道;所述的进燃气组件为集气环套上安装进气接头,集气环套与燃气喷管连接,燃气喷管上安装燃气喷头,点火装置安装在集气环套内侧或外侧;所述的稳焰组件包括旋流稳焰器、气流分离器和火道,旋流稳焰器安装在气流分离器内侧,气流分离器与本体连接,气流分离器上开有多个气流扰动孔,火道安装在外壳外侧,而外壳通过连接板与本体连接固定。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进风管内安装有电动风门,进风管端头具有进风法兰。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点火装置由定位套固定和定位。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旋流稳焰器由多个旋流叶片组成。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本体由圆筒与后盖板连接构成,后盖板与集气环套连接,后盖板上安装有火焰监测器,后盖板上安装有观火镜。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气流分离器为扩锥形筒体。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外壳外侧配备有活动法兰。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燃气喷头与燃气喷管采用螺纹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集气环套内的点火装置,在燃油时可以抽出,并以油枪代替。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的低污染带烟气再循环低氮氧化物燃烧机,燃烧所需空气由动力风机供给,由进风风管进入;通过电动风门根据工况实施调节,进入本体内,分为一次风和二次风,其中,一次风继续前行通过稳焰器旋出。二次风通过本体中部的开口进入本体与外壳间的夹层,一部分通过气流分离器前端的细流孔对燃气和一次风气流混合物横穿扰动,扰动后的气流一部分通过气流分离器外侧与火道间的环隙平流送入炉膛。一次风空气与燃气在扩锥形气流分离器中及火道口处产生回流区,形成烟气自身循环,二次风空气沿圆周分布,通过气流分离器同时形成烟气自身循环。二次风空气通过智能直线型调节机构对流量进行调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立均;刘凤强,未经陈立均;刘凤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7049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人机交互方法、系统以及智能设备
- 下一篇:多功能触觉感测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