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快速绑线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66426.2 | 申请日: | 2014-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004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郭昊;陈默;张帆;张凌宇;朱全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昊;陈默;张帆;张凌宇;朱全友 |
主分类号: | H02G1/02 | 分类号: | H02G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0079 辽宁省沈阳***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绑线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电线路施工作业工具,尤其是一种快速绑线器。
背景技术
对于输电线路工程而言,架线施工是尤为重要分项工程。由于架线阶段处于工程后期,工作特性较基础、组塔分项工程,具有更强的连贯性及复合性,因此对时间的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蛇皮网套、钢丝绳套等铁线绑扎作业时,需要多人共同协作完成,由于没有专用工具,工作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快速绑线器,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有效的缩短了架线过程中铁线的绑扎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快速绑线器,结构中包括棒体,棒体一端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三个通孔处在一条直线上,与棒体的端面垂直;棒体的另一端的外壁设置有防滑纹路,内部为中空设计,套接有凸头延长杆,棒体设有凸头延长杆一侧的端面设置有卡环,卡环对凸头延长杆进行限位;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中间设置有凹槽。
作为优选,所述防滑纹路和第三通孔的中间设置有阻尼调节器,阻尼调节器和所述凹槽同侧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棒体的长度为300mm~400mm,端面直径为20mm~30mm。
作为优选,所述棒体为木棒。
作为优选,所述凹槽的长度为50mm。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能够快捷、方便的完成蛇皮网套、钢丝绳套等铁线绑扎作业,尤其适用于导地线压接、拉线等工艺流程,并且可有效的保证铁线绑扎的质量,避免了人为因素导致的铁线松脱。凸头延长杆可以根据需要延长力臂,在力矩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劳动强度,阻尼调节器可以控制铁线的预紧力。本实用新型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人力需求,并且缩短三分之二的工作时间。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制造简单、操作方便、携带便捷、经久耐用等优点,非常适合现场施工的需要。在保证施工工艺水平的同时,最大程度的降低了施工成本,具有很强的推广应用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棒体内部与凸头延长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棒体;2、第一通孔;3、第二通孔;4、第三通孔;5、防滑纹路;6、凸头延长杆;7、卡环;8、凹槽;9、阻尼调节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2,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中包括棒体1,棒体1一端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通孔2、第二通孔3和第三通孔4,三个通孔处在一条直线上,与棒体1的端面垂直;棒体1的另一端的外壁设置有防滑纹路5,内部为中空设计,套接有凸头延长杆6,棒体1设有凸头延长杆6一侧的端面设置有卡环7,卡环7对凸头延长杆6进行限位;在第一通孔2和第二通孔3的中间设置有凹槽8。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防滑纹路5和第三通孔4的中间设置有阻尼调节器9,阻尼调节器9和所述凹槽8同侧设置。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棒体1的长度为400mm,端面直径为30mm。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棒体1为木棒。
此外,所述凹槽8的长度为50mm。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使用前,先将铁线从第二通孔3或者第三通孔4由下向上穿出,经过阻尼调节器9后从第一通孔2由上向下穿出。在铁线穿出第一通孔约150mm后停止穿线。以穿出的铁线中点为中心,将铁线弯折为270°的圆弧。开始绑线时,将凹槽8放在管件上,一名工作人员使用钳子加紧铁线伸出端,另一名工作人员手持防滑纹路5的位置,以管件为轴心旋转棒体1。绑线完成后,使用钳子将铁线剪断,并将铁线端部拧紧、砸平,避免划伤。在绑线过程中,如果需要的力矩较大,可以将凸头延长杆6拉出,提高力矩。通过调整阻尼调节器对铁线的摩擦力,可以控制铁线在管件上的预紧力。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昊;陈默;张帆;张凌宇;朱全友,未经郭昊;陈默;张帆;张凌宇;朱全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664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效智能油烟净化系统
- 下一篇:高边缘触控性能的触控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