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网报警自动响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64348.2 | 申请日: | 2014-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737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王蓓;刘伟;孙占全;崔鹏;宋月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晋州市供电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B25/14 | 分类号: | G08B2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网 报警 自动 响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网监控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电网报警自动响应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迅猛发展,电网装机容量快速增长,电网规模同趋扩大,结构上也随之复杂,运行方式多种多样,必须对电网运营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并及时呈现给调度员进行报警响应。
目前,报警信息通常是通过监控主机的显示屏向调度员进行呈现,也有在显示屏的基础上增加声音报警器。但是实际工作中仍然会出现工作疏漏,造成局部停电甚至是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①故障信息的报警响应手段局限在显示屏、声音报警上,亟需扩展;②声音报警用的扩音音箱必须通过数据线外置在监控主机上,经常由于接触不良或供电不足等原因造成失效;③调度员或监视员暂时离开监控室时无法及时接收报警信息等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网报警自动响应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对监控信息进行多方位、立体化的警报响应,避免设备接触不良、供电不足、调度员外出等原因造成的报警失效,提高调度员对报警信息的响应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电网报警自动响应装置,结构中包括监控主机和设置在此监控主机上的响应装置,所述响应装置包括声音报警器、灯光报警器和远程报警器;所述远程报警器包括报警手持机和无线适配器;所述声音报警器、灯光报警器和无线适配器分别设置数据插头并固定插接或焊接在同一个通信底座上,此通信底座上设置有止退数据插头并插接在监控主机的数据接口上;通信底座上还设置有用于向声音报警器、灯光报警器和无线适配器恒压供电的电源盒,电源盒上设置电源线与民用电源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通信底座上设置有多个止退数据插头并分别插接在监控主机的不同数据接口上,此止退数据插头为扁平状的USB数据插头,其两个侧边上分别焊接有多个呈倒刺状的止退弹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止退弹片与USB数据插头侧边的夹角为5-2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声音报警器为扩音音箱。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灯光报警器为脉冲报警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报警手持机为通话手机,所述无线适配器通过自动拨号向通话手机进行短信或语音报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报警响应装置包括声音报警器、灯光报警器和远程报警器,远程报警器采用普通通话手机,能够对监控信息进行声、光、电话、短信等多方位、立体化的警报响应,即使调度员临时外出也能够通过手机及时获取、接收报警信息。
本实用新型创新设计的止退数据插头上焊接有多个呈倒刺状的止退弹片,一旦插接到监控主机的USB数据接口上便无法拔出,彻底避免了由于接触不良造成的报警失效。
本实用新型通过独立设置的电源对报警响应装置进行供电,避免了由于供电不足造成的报警失效。
本实用新型将多种报警响应装置进行集成设计,汇总到一个通信底座上,不仅外观整洁,且在使用时更加便捷和高效;同时,也避免了设置多组电源盒所造成的冗杂和不便;通信底座上设置有多个止退数据插头并分别插接在监控主机的不同数据接口上,这样即使监控主机的某一个USB接口发生故障,仍然不会影响警报响应装置的有效运行,进一步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原理图。
图2显示止退数据插头及其上呈倒刺状的止退弹片。
图中:1、监控主机;2、声音报警器;3、灯光报警器;4、报警手持机;5、无线适配器;6、通信底座;7、电源盒;8、电源线;9、止退数据插头;10、止退弹片。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晋州市供电分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晋州市供电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643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