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炫目的车辆内后视镜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063378.1 | 申请日: | 2014-02-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666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 发明(设计)人: | 王昌富;贺占魁;戴敏;杨涛;彭昊;覃官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1/08 | 分类号: | B60R1/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金玺 |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炫目 车辆 后视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内后视镜,尤其涉及一种防炫目的车辆内后视镜。
背景技术
车辆的内后视镜作为一种车辆安全辅助设施是很重要的,它能够反映汽车后方的情况,扩大了驾驶者的视野范围。但如果在夜间行车时遇到后面的车的大灯照射,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反光,光线会进入驾驶员的眼睛内,人眼受到强光射入会出现短暂的夜盲现象,影响安全驾驶。因此,目前车辆的后视镜制作上通常采用防炫目技术,以减弱后面照射的灯光的反射强度,降低强光对驾驶人员的刺激。
所述防眩目内后视镜的镜片是棱镜,当光源投射到镜面上,由于镜面采用的是棱镜,镜面上能产生强弱不同的反射光。目前,常见的车辆防眩目内后视镜包括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和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所述手动防眩目镜就是通过方向调节杆调整镜壳的角度,镜片随着镜壳角度的调整而调整,镜片的反射角度随之改变,从而反射到驾驶员眼中的光线由强光变成弱光,实现防眩目的目的。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的上下两层透明的玻璃中间设有导电层和电化层,镜壳的前后方各有两个光敏元件,所述光敏元件与设置在镜壳内的电子控制器相连接,当有强光照在镜片上时,电子控制器通过计算前后光敏元件的差值控制所述导电层上电压值,电压值的改变引起电化层颜色的变化,进而改变反射光线的强弱,从而实现防眩目的目的。
虽然上述两种防眩目内后视镜能够起到防眩目的目的,但是存在缺陷: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只能实现两种反射光的调整,夜间行驶时,当后面车辆的大灯的强光投射到内后视镜上时,需要手动调节按钮,改变反射光线,而这种手动调节按钮只能实现两种反射状态之间的切换,实际应用中这两种反射状态是远远不能满足驾驶人员的要求;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虽然在技术很好的解决了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上述缺陷,但是由于镜片采用的工艺复杂,因此使制造成本大大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炫目的车辆内后视镜,其能够增加可切换的反射状态,满足驾驶人员要求的同时简化工艺,降低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防炫目的车辆内后视镜,包括:
支撑座,包括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所述第一支座的根部固定在车辆的前挡风玻璃上,所述第二支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座的端部转动连接;
镜壳,固定在所述第二支座的另一端,所述镜壳内设置有棱镜组件;
驱动器,设置在所述镜壳和所述棱镜组件之间,用于驱动所述棱镜组件的转动;
开关,通过线束与所述驱动器连接,用于控制所述驱动器的开或关。
进一步地,所述棱镜组件包括镜托板及设置在所述镜托板上的棱镜。
进一步地,所述镜托板与所述驱动器卡扣连接,所述棱镜粘接在所述镜托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器与所述镜壳通过螺钉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镜壳上还设置有镜圈,所述棱镜组件设置在所述镜壳和所述镜圈之间,所述开关嵌设在所述镜圈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座的端部设置有球头,所述第二支座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球头转动连接的球瓦。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反射光线会进入驾驶员的眼睛内造成的炫目问题,与现有的手动防炫目内后视镜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器带动棱镜转动,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调整棱镜,克服了调节角度单一的缺陷;与自动防炫目内后视镜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无需再采用光敏元件,因此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防炫目的车辆内后视镜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防炫目的车辆内后视镜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防炫目的车辆内后视镜的棱镜组件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棱镜组件的棱镜的断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支座的球头和第二支座的球瓦连接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做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炫目的车辆内后视镜,包括:支撑座1,镜壳2,驱动器4和开关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633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