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正反对接雨污水收集池承压模块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062142.6 | 申请日: | 2014-02-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828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 发明(设计)人: | 赵帷帷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帷帷 |
| 主分类号: | E03F5/10 | 分类号: | E03F5/10 |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正反 对接 污水 收集 池承压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装置领域,具体的是一种对接式容量可变污水收集池承压模块对接拼装整体承重结构的正反对接雨污水收集池承压模块。
背景技术:
雨水落入地表就成了污水,COD、氨氮等污染物总量仍然居高不下,污染物减排任务日趋严峻。在发达国家,点源污染基本得到控制,雨水径流带来的非点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土地表面、降水和排水系统。雨水水质虽然较好,但在降水过程中,雨水通过对大气的淋洗、地面构筑物及地表的冲刷等,携带了大量的污染物进入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从而造成了水环境污染。我国太湖、巢湖、滇池等重要湖泊,非点源污染已成为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3年9月18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了讨论并通过了《城镇排水及污水治理条例》,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建立缓冲收集带,进行收集、处理、利用、缓冲排放,缓解洪峰对城市排水管网压力 ,减少洪涝灾害。
由于城镇化的加快、不透水面积的增加以及污染源的增多,城市雨水问题对城市环境危害越来越严重。从源头上就地分散收集和削弱部分径流,减少城市降雨带来的区域性洪涝灾害和后续排水设施的负荷。迫切需要滞洪带、渗透带接纳客水,此项技术在有些发达国家使用近30多年的历史, 多年来的积累,使接纳雨水容量提高到区域降雨总量的50%,有效地缓解市政排水压力,防止内涝,更迫切需要用生态的方法来处理城市雨水问题。
迫切需要提高承重量,确保收集池安全,建造较深度地埋式大容量收集贮存池,对雨污水收集利用、渗透补充地下水。以解决雨水利用、雨洪调控、水环境面源污染和缺水等问题。
专利号为ZL101220547404.9的专利中的模块虽然能够重叠,减小运输体积,展开增大空间,但横向支撑柱之间必须留有两排相同支撑柱空间,不能实现密集支撑柱,承重量大大减少,而且该结构拼装后,部分支撑柱不能完全受力,承重受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弥补上述模块严重不足,提供了一种正反对接雨污水收集池承压模块。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正反对接雨污水收集池承压模块,包括若干相互叠置的单体支撑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体支撑模块包括底板,底板上均设有若干支撑柱,所述的支撑柱为锥形的中空无底结构,并且支撑柱可以重叠安装,若干支撑柱均匀排布成4×4的矩形阵列,其中两排支撑柱的顶面设有透水凹口、另外两排支撑柱的顶面设有透水凸榫口,底板上设有透水凸榫口。
所述的正反对接雨污水收集池承压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相邻的两块支撑柱顶面上的透水凹口和透水凸榫口相互咬合并固定、底板和底板相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可以增加支撑柱承重,能够使每个支撑柱均匀受力,也能实现重叠,缩小运输体积,两种单体模块采用正反装接式,是一个密集支撑柱承压结构,提高承重量,适合建造较深度地埋式大容量收集贮存池,也可以任意放大收集容量,并具有安装周期短、运输方便等优点,还可以通过将若干个支撑柱紧凑排列为一体,底部较大,顶部较小,能够重叠以增加雨污水的流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单体支撑模块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正反对接雨污水收集池承压模块,包括若干相互叠置的单体支撑模块,单体支撑模块包括底板1,底板1上均设有若干支撑柱2,支撑柱2为锥形的中空无底结构,并且支撑柱2可以重叠安装,若干支撑柱2均匀排布成4×4的矩形阵列,其中两排支撑柱2的顶面设有透水凹口3、另外两排支撑柱2的顶面设有透水凸榫口4,底板1上设有透水凸榫口5。
相邻的两块支撑柱2顶面上的透水凹口3和透水凸榫口4相互咬合并固定、底板1和底板1相接。
正反装接:放置单体支撑模块a,第二块单体支撑模块b反向对支撑柱2顶面,使支撑柱2旋转180°顶面连接透水凹口3和透水凸榫口4连接加固,单体支撑模块的底板1向上,第三块单体支撑模块c正面旋转180°放置第二块单体支撑模块b底板1上,支撑柱2底板1连接凸榫口5和透水凹口连接加固,依次加高支撑柱2,达到需要的体积高度,正反装接后的结构直上直下承重柱子,根据需要的高度加装,将若干个装接后的承重柱子,组合一起达到需要的容量,并能够使每个支撑柱受力承重。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方式,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现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和修饰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帷帷,未经赵帷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621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