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手机远程控制的智能电插排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059808.2 | 申请日: | 2014-02-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832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 发明(设计)人: | 黄峰;邹伟;李清政;易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工程学院 |
| 主分类号: | H01R13/66 | 分类号: | H01R13/66;H01R13/70;H01R13/713;H01R27/00 |
| 代理公司: | 湘潭市汇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108 | 代理人: | 颜昌伟 |
| 地址: | 41110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手 远程 控制 智能 电插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插排,特别涉及一种用手机远程控制的智能电插排。
背景技术
电器产品待机能耗迅速增长。中国节能认证中心对家庭待机能耗调查显示:待机能耗约占家庭电力消耗10%左右,仅以电视机为例,平均每台电视机待机能耗8.07W,按每天待机2小时计约耗电0.016度。待机能耗引起的资源环境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国际能源署提出“1瓦计划”,到2010年实施1瓦的待机能耗行动。该计划得到欧盟和美国响应,并签署协议承诺逐年降低待机能耗,各国相继推行强制性法规,如2003年欧盟委员会正式启动“欧洲理智能源计划”,2005年6月欧盟发表《关于能源效率的绿皮书》,2006年美国实施“白标机制”等。
同时,插排作为电器的前端设备,因操作方便,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在普通消费者很难对电器设备进行修改、调整的情况下,通过加强插排的设计,可提升家用电器的控制水平,并节约能源。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耗能低的用手机远程控制的智能电插排。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手机远程控制的智能电插排,包括开关模块、WIFI模块、控制模块和普通插座,所述开关模块分别与WIFI模块、控制模块相连,所述WIFI模块与控制模块相连,手机中发出的控制信号经WIFI模块送入控制模块,控制模块与普通插座相连,控制模块监测普通插座的电流信号、电压信号、功率信号,并将这些信号由WIFI模块发送到手机上,普通插座与WIFI模块相连。
上述用手机远程控制的智能电插排还包括定时器,所述定时器分别与控制模块、普通插座相连。
上述用手机远程控制的智能电插排还包括保护模块,所述保护模块的输入端与控制模块相连,输出端与普通插座相连。
上述用手机远程控制的智能电插排还包括变压器和USB接口,所述变压器与控制模块相连,USB接口与变压器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模块实时监测普通插座的电流、电压、功率、耗电量、运行时间等参数,并将这些参数信号由WIFI模块发送到手机上,通过手机来远程控制电插排,达到提升电器设备控制水平的目的;
2)本实用新型设有保护模块,当普通插座出现短路、过电压、过电流、过载情况时,保护模块工作,断开普通插座的电源开关,达到保护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开关模块、WIFI模块、控制模块、定时器、保护模块、变压器、USB接口和普通插座,所述开关模块分别与WIFI模块、控制模块相连,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普通插座、WIFI模块相连,控制模块监测普通插座的电流信号、电压信号、功率信号,并将这些信号由WIFI模块发送到手机上,普通插座与WIFI模块相连,所述定时器分别与控制模块、普通插座相连,所述保护模块的输入端与控制模块相连,输出端与普通插座相连,所述变压器与控制模块相连,USB接口与变压器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打开开关模块,WIFI模块开启,自动连接无线路由器并上网,手机和WIFI模块进行实时数据交换,手机中发出的控制指令经WIFI模块送入控制模块,通过控制模块达到控制插排的目的,控制模块实时监测普通插座的电流、电压、负载功率、耗电量、运行时间等参数,并将这些参数信号由WIFI模块发送到手机上,在手机客户端上显示,当出现短路、过电流过电压、过载、雷击等现象时,控制模块控制保护模块,保护模块工作,断开普通插座的电源开关,达到保护的目的,并且控制模块将插排的工作状态信号由WIFI模块送到手机上,在手机客户端上显示;当手机等电子设备需要充电时,可直接插在USB接口上进行充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工程学院,未经湖南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598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