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大型垃圾焚烧电厂检修工况余热回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51971.4 | 申请日: | 2014-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039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罗亮;杨帆;唐美琼;聂永俊;郑景军;姚明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G5/46 | 分类号: | F23G5/46;F22D11/06;F01K27/02 |
代理公司: | 武汉荆楚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15 | 代理人: | 刘治河 |
地址: | 430071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型 垃圾 焚烧 电厂 检修 工况 余热 回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大型垃圾焚烧电厂检修工况余热回收系统,属机械设备类。
背景技术
城市垃圾产量不断增长,成份日趋复杂,其危害也越来越严重,若得不到有效处置,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为缓解城市垃圾污染,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垃圾的综合治理和利用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垃圾焚烧的安全性和垃圾焚烧过程中热能高效回收等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常规垃圾焚烧发电厂,当汽轮发电机组停机检修时,余热锅炉及焚烧炉运行将受到一定影响,而垃圾焚烧电厂的垃圾处理能力也将受到直接影响。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改变现有系统面对工况波动时运行不稳定的情况,提供一种能在汽轮发电机组事故停机情况下,保证正常的垃圾处理能力的余热回收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大型垃圾焚烧电厂检修工况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修工况余热回收系统由两台以上余热锅炉、1#汽轮发电机组、1#主凝汽器、2#汽轮发电机组、2#主凝汽器、减温减压器、旁路凝汽器及管道、电动控制阀门组成,两台以上的余热锅炉蒸汽出口并连连接至蒸汽母管,蒸汽母管两端分别连接1#汽轮发电机组、2#汽轮发电机组的进汽口,1#汽轮发电机组、2#汽轮发电机组的排汽口分别与1#主凝汽器、2#主凝汽器的进汽口连接,由蒸汽母管中间引出旁路蒸汽管道接至减温减压器进口,旁路蒸汽管道上设置有电动控制阀门,减温减压器的出口与旁路凝汽器的进汽口相接。
由于采用了以上方案,通过在系统中设置旁路蒸汽管道及管道上的减温减压器、旁路凝汽器及电动控制阀门,本实用新型系统能在汽轮发电机组检修工况下,使余热锅炉所产蒸汽通过旁路凝汽器进入下一循环,保证了余热锅炉及垃圾焚烧炉的正常运行,保障了垃圾焚烧电厂正常处理垃圾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叙述。
如图1所示
大型垃圾焚烧电厂检修工况余热回收系统,它由两台以上余热锅炉1、1#汽轮发电机组2、1#主凝汽器3、2#汽轮发电机组4、2#主凝汽器5、减温减压器6、旁路凝汽器7及管道、电动控制阀门组成。两台以上的余热锅炉1蒸汽出口并连连接至蒸汽母管,蒸汽母管上设置有电动控制阀门,蒸汽母管两端分别连接1#汽轮发电机组2、2#汽轮发电机组4的进汽口,1#汽轮发电机组2、2#汽轮发电机组4的进汽口前分别设置有电动主汽阀,1#汽轮发电机组2、2#汽轮发电机组4的排汽口分别与1#主凝汽器3、2#主凝汽器5的进汽口连接,由蒸汽母管中间引出旁路蒸汽管道接至减温减压器6进口,旁路蒸汽管道上设置有电动控制阀门,减温减压器6的出口与旁路凝汽器7的进汽口相接。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两台以上余热锅炉1的蒸汽出口通过蒸汽母管及汽轮机电动主汽阀分别连接到1#汽轮发电机组2、2#汽轮发电机组4的蒸汽入口,1#汽轮发电机组2、2#汽轮发电机组4利用蒸汽热能转换为电能后,排汽口通过管道分别接至1#主凝汽器3、2#主凝汽器5,并在其中凝结,凝结后的水最终送至两台以上余热锅炉1,形成一个完整的汽水循环系统。为保证汽轮发电机组在检修停机时,垃圾焚烧主体工艺仍然能够安全、稳定、连续运行,在两台以上余热锅炉1蒸汽出口母管上引出一路蒸汽旁路,蒸汽旁路电动控制阀与汽轮机电动主汽阀联锁控制,当1#汽轮发电机组2、2#汽轮发电机组4停机时,关闭汽轮机电动主汽阀,同时开启蒸汽旁路电动控制阀,蒸汽通过蒸汽旁路管道电动控制阀及减温减压器6减温减压后送入旁路凝汽器7凝结,与主凝结水一样,旁路凝汽器7出口的凝结水最终送回两台以上余热锅炉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武汉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5197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