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歇脚垫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51483.3 | 申请日: | 2014-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813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孙成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3/06 | 分类号: | B60N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吉海莲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歇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内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歇脚垫。
背景技术
汽车,尤其是一些高档的MPV(Multi-Purpose Vehicles,多用途)汽车均配置有歇脚垫,以供驾驶员歇脚之用。
现有技术中,有些歇脚垫是直接利用地毯表层成型而成,也有些是通过塑料支架与地毯表层配合形成的,但这类歇脚垫往往回弹性能较差,影响驾驶员脚部的舒适性。后来又出现了一些采用毛毡、PU发泡、组合棉等材料制成的歇脚垫,但这样的歇脚垫往往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回弹性能大为下降,以至于在歇脚垫上形成凹坑,影响驾驶员脚部的舒适性以及型面美观程度。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歇脚垫,在长期使用后,依然具有良好的回弹性能,能够保持型面美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歇脚垫,包括:设置在地毯表层和钣金支架之间的垫块,所述垫块的材质为EPP;所述垫块上具有多个凸起,用于插入所述钣金支架上的工艺孔。
优选地,所述工艺孔的尺寸大于所述凸起的尺寸,使得所述凸起插入所述工艺孔后,两者之间具有间隙。
优选地,所述凸起和所述工艺孔都为腰形。
优选地,所述间隙为2毫米。
优选地,所述凸起的高度至少为5毫米。
优选地,所述凸起的高度为6毫米。
优选地,所述凸起表面和所述钣金支架表面之间的距离至少为5毫米。
优选地,所述EPP的发泡倍率为30倍,抗拉强度至少为450kpa。
优选地,所述EPP在受压发生应变情况下的抗压强度需要满足:应变为25%时,抗压强度大于或等于160kpa;应变为50%时,抗压强度大于或等于200kpa;应变为75%时,抗压强度大于或等于460kpa。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歇脚垫,在地毯表层和钣金支架之间设置有材质为EPP的垫块,由于EPP不容易发生永久变形,易于恢复原状,使得歇脚垫长期使用后依然具有良好的回弹性能,能够保持型面美观,并保证驾驶员脚部的舒适性;通过在垫块上设置多个凸起与钣金支架上工艺孔的配合,进行安装定位及固定,使得安装非常便利且牢固。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歇脚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另外一种歇脚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歇脚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凸起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工艺孔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 地毯表层; 2 隔热垫; 3 隔音垫; 4 钣金支架;
5 车身钣金; 6 塑料支架; 7 垫块; 8 凸起;
9 工艺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以下先对现有技术中的歇脚垫进行简要介绍。
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歇脚垫的结构示意图。
该歇脚垫,通过将地毯表层1零间隙地敷和在塑料支架6上,再将塑料支架6固定在车身钣金5上形成。由于地毯表层1具有一定的厚度,通常为3~6毫米,而塑料支架6较硬基本无回弹力,仅通过地毯表层1较小的回弹力,难以使驾驶员脚部感觉舒适。
如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另外一种歇脚垫的结构示意图。
与图1所示的歇脚垫的区别在于,在地毯表层1和钣金支架4之间还设置有隔热垫2和隔音垫3。其中,隔热垫2和隔音垫3之间为零间隙敷和,隔音垫3和钣金支架4之间也是零间隙敷和,钣金支架4可以通过焊接固定在车身钣金5上。隔热垫2的材质,例如可以是毛毡、PU发泡、组合棉等,这些材料制成的隔热垫2在短期内使用时具有一定的回弹性能。但是,经过驾驶员长时间的踩踏后,隔热垫2的回弹性能将明显降低,以至于在歇脚垫上形成凹坑,影响驾驶员脚部的舒适性以及型面的美观程度。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在长期使用后,依然具有良好的回弹性能,能够满足驾驶员脚部舒适性要求,且保持型面美观的歇脚垫。
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歇脚垫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514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治疗盲肠炎的中药组合物
- 下一篇:一种用于CPON系统终端盒的有源光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