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提琴及其琴码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050633.9 | 申请日: | 2014-0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211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 发明(设计)人: | 钟昭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钟昭庆 |
| 主分类号: | G10D3/04 | 分类号: | G10D3/04;G10H3/18 |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李永华;何平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提琴 及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弦乐器,尤其涉及一种配备传感器的弦乐器和一种组合在其中的琴码,琴码用于将振动从弦传递到传感器。
【背景技术】
提琴包括主体、指板、弦钮盒、弦架、弦和琴码。指板从主体的一端伸出,弦钮盒固定到指板的前沿。弦架固定到主体的另一端部,并且弦伸展在弦钮和弦架之间。琴码竖立在主体上,并且给弦提供张力。压电拾音器插在主体顶面和琴码之间。当演奏者用琴弓拉琴时,琴弓引起弦振动,振动通过琴码从弦传递给压电拾音器。压电拾音器将振动转换成电信号,电信号通过过滤器提供给放大器。
由于压电拾音器插在主体顶面和腿之间。换句话说,琴码竖立在压电拾音器上。为此,压电拾音器产生代表振动的电信号,该振动已经通过琴码从振动弦传递到压电拾音器,保真度很差。并且,压电拾音器压在琴码的本体的下方,不便于安装与拆卸。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提高压电拾音器的保真度、并且方便安装拆卸压电拾音器的提琴的琴码。
一种提琴的琴码,其包括:
木质的板体,所述板体包括前表面、与所述前表面相对的后表面以及位于所述前表面及所述后表面的边缘的四个侧面,所述四个侧面分别为顶面、与所述顶面相对的底面、以及连接所述顶面及所述底面的相对设置的左侧面、右侧面;所述顶面为弧形面,并且所述弧形面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弦槽;所述板体的中部设有贯穿所述前表面及所述后表面的一个上通孔、两个下通孔,所述上通孔、所述两个下通孔呈三角形分布,并且所述两个下通孔分别靠近所述左侧面及所述右侧面设置;所述板体的边缘设有两个狭槽,所述两个狭槽分别从所述左侧面、所述右侧面延伸至相邻近的所述下通孔,并且分别与所述两个下通孔连通;所述底面设有与至少一个所述下通孔连通的穿线孔;
夹持在至少一个所述狭槽中的至少一个压电拾音器;以及
穿过所述穿线孔、并且与所述压电拾音器电连接的导线。
上述提琴的琴码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上述提琴的压电拾音器嵌入琴码的板体内,压电拾音器不受通过弦施加在琴码上的张力的向下分力,只有由于琴码的变形而产生的力施加在压电拾音器上,以便压电拾音器准确地产生代表弦振动的电信号,这意味着拾音器单元将由于振动而施加到其上的力转换成电信号,从而提高保真度。
(2)上述提琴的琴码利用原有的狭槽,直接夹持固定压电拾音器,而无需重新开槽,从而降低琴码的制造成本,简化琴码的制造工艺。
(3)上述提琴的压电拾音器直接嵌入在琴码的板体上,随着琴码一起组装,从而方便安装或拆卸压电拾音器。
(4)上述提琴的压电拾音器不改变琴码的高度。弦直接与琴码的板体的顶面接触,底面保持与共振板接触。类似于标准小提琴,琴码连接到主体。为此,演奏者照常很容易最优化弦的高度。换句话说,演奏者能容易将弦高度调节到他或她自己的值,因为压电拾音器不将它的厚度加入琴码高度,演奏者已经熟悉琴码以便他或她能容易将单弦或多弦调节到他或她的最佳高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拾音器通过胶水固定在所述狭槽中,并且所述胶水干固后填满所述狭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穿线孔位于所下通孔的开口端与所述狭槽正对设置,所述导线与所述压电拾音器电连接的一端通过所述胶水固定在所述下通孔内,并且所述胶水局部填充所述下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胶水干固后完全包裹所述压电拾音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电拾音器为一个,所述导线通孔与其中一个所述下通孔均连通,并且所述压电拾音器夹持在其中一个所述狭槽中;
或者,所述压电拾音器为两个,所述导线通孔与所述两个下通孔均连通,所述两个压电拾音器分别夹持在所述两个狭槽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面设有两个支脚,所述两个支脚间隔设置,所述穿线孔位于所述底面的开口端位于所述两个支脚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通孔位于所述本体的中心线上,所述两个下通孔的位置及形状相对于所述板体的中心线呈轴对称。
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琴码的提琴。
一种提琴,其包括:
设有共振板的主体;
上述的琴码,竖立在所述共振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钟昭庆,未经钟昭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5063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工位钻孔攻牙组合机
- 下一篇:二胡琴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