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置物架及其立柱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48496.5 | 申请日: | 2014-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940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陈顺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盈太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1/02 | 分类号: | B65G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何平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内湖***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置物架 及其 立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仓储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置物架及其立柱。
背景技术
传统的置物架中的立柱通常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一板块结构及第二板块结构。而第一板块及第二板块通常为单板结构,使得立柱强度较弱,进而导致置物架的强度较弱,不适合承载较重的货物。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强度较大的置物架及其立柱。
一种置物架的立柱,包括:
第一板块结构,包括第一槽底及设于所述第一槽底相对的两侧上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上设有多个贯穿所述第二侧壁的卡孔,多个所述卡孔沿所述置物架的立柱的轴向间隔排列;及
第二板块结构,与所述第一板块结构垂直设置,包括第二槽底及设于所述第二槽底相对的两侧上的第三侧壁及第四侧壁,所述第四侧壁上设有多个贯穿所述第四侧壁的所述卡孔,且位于所述第四侧壁上的多个所述卡孔分别与位于所述第二侧壁上的多个所述卡孔对应;
其中,所述第一侧壁远离所述第一槽底的一侧与所述第三侧壁远离所述第二槽底的一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连接,以使所述置物架的立柱具有容置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壁远离所述第一槽底的一侧与所述第四侧壁远离所述第二槽底的一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壁远离所述第一槽底的一侧弯折延伸形成第一钩合部,所述第一钩合部呈U形槽状;所述第四侧壁远离所述第二槽底的一侧弯折延伸形成第二钩合部,所述第二钩合部呈U形槽状;所述第一钩合部与所述第二钩合部钩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平分所述第一板块结构与所述第二板块结构形成的夹角的平面与所述第一钩合部的侧壁垂直设置,且与所述第二钩合部的侧壁垂直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钩合部与所述第一侧壁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二钩合部与所述第一侧壁平行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壁弯折延伸形成与所述第三侧壁平行的折边,所述折边上设有多个贯穿所述折边的扣孔,多个所述扣孔沿所述置物架的立柱的轴向间隔排列;所述第四侧壁远离所述第二槽底的一侧上凸设有多个与所述扣孔匹配的卡钩,所述卡钩穿过所述扣孔,并与所述折边钩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侧壁与所述折边远离所述第三侧壁的表面存在重叠部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孔呈钥匙形,包括具有缺口的圆形部及从所述缺口处延伸形成的细长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设于所述立柱一端的底塞及设于所述底塞上的调整脚或滑轮。
一种置物架,包括:
上述的置物架的立柱;
横档,包括双层结构、第一横板及第二横板;所述双层结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层板及第二层板;所述第一横板及所述第二横板位于所述双层结构的同一侧,且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层板与所述第二层板一端的端面上;及
卡块,与所述卡孔配合,包括固定部及设于所述固定部一端的卡合部;
其中,所述卡块通过所述固定部设于所述第一横板或所述第二横板上,且所述卡合部位于所述第一横板或所述第二横板远离所述双层结构的一侧上;所述第一横板及所述第二横板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卡块,所述横档横设于相邻两所述置物架的立柱之间,且所述卡合部卡设于所述卡孔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层板与所述第二层板之间无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层结构由平面结构弯折形成,具有封闭端及与所述封闭端相对的自由端,所述第一横板及所述第二横板位于所述双层结构的自由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层板与所述第二层板之间有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层结构呈U型槽状,所述双层结构具有封闭端及与所述封闭端相对的自由端,所述第一横板及所述第二横板位于所述双层结构的自由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板及所述第二横板在沿所述置物架的立柱的轴向上的长度不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沿所述置物架的立柱的轴向上,所述第一横板与所述第二横板中长度较长者远离所述双层结构的一侧内陷形成缺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平分所述第一板块结构与所述第二板块结构形成的夹角的平面为角平分面,位于同一根所述置物架的立柱上的两根所述横档的端面分别与该根置物架的立柱的角平分面平行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盈太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盈太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4849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消防救援真火训练系统
- 下一篇:TMR投料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