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光口的无线路由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46241.5 | 申请日: | 2014-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752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高硕欣;陈煜;刘彦峰;张龙;赵玉斌;秦永生;焦杨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康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771 | 分类号: | H04L12/771 |
代理公司: | 太原高欣科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9 | 代理人: | 吴立 |
地址: | 030006 山西省太***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光口 无线 路由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带光口的无线路由器,属于无线路由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无线路由器是带有无线覆盖功能的路由器,它主要应用于用户上网和无线覆盖,无线路由器可以看作一个转发器,将宽带网络信号通过天线转发给附近的无线网络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支持wifi的手机等,市场上流行的无线路由器一般都直接设置有网线连接的口,而随着光纤入户工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网络以光纤的形式存在,想要将无线路由器与光纤相连,需要增加很多设备,这些设备的价格都比较昂贵,而且通讯协议不一定匹配,通讯效果也不好,给用户带来很多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直接与光纤连接的无线路由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带光口的无线路由器,包括:CPU模块、发送FIFO模块、接收FIFO模块、数据帧编码模块、数据帧解码模块、并串转换模块、串并转换模、接口转换模块、光开光模块、第一光分路器、第二光分路器、光功率监测模块、切换控制电路模块、无线收发模块、按钮控制模块、显示屏模块、存储模块、功率放大模块、天线和电源模块;
所述CPU模块设有并行通信口,所述发送FIFO模块的输入端和接收FIFO模块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到CPU模块的并行通信口,所述发送FIFO模块的输出端依次串接数据帧编码模块和并串转换模块后与接口转换模块相连,所述接口转换模块与串并转换模的输入端口相连,所述串并转换模的输出端串接数据帧解码模块后与接收FIFO模块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接口转换模块与光开光模块相连,所述光开光模块分别与第一光分路器和第二光分路器相连,所述第一光分路器和第二光分路器分别与光功率监测模块相连,所述光开光模块和光功率监测模块分别与切换控制电路模块相连,所述切换控制电路模块与上述CPU模块相连;
所述CPU模块分别与无线收发模块、按钮控制模块、显示屏模块和存储模块相连,所述无线收发模块与功率放大模块相连,所述功率放大模块与天线相连,所述电源模块为整个无线路由器供电。
所述按钮控制模块包括电源按钮、复位按钮和模式选择按钮。
所述电源模块连接有市电电源插口。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将光纤接口和无线路由器相结合,将光纤信号转化为满足通讯协议的电信号,通过无线收发模块和天线实现了从光纤光信号到无线信号之间的转换,满足了光纤用户无线上网的需求,整个装置成本较低,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CPU模块、2为发送FIFO模块、3为接收FIFO模块、4为数据帧编码模块、5为数据帧解码模块、6为并串转换模块、7为串并转换模、8为接口转换模块、9为光开光模块、10为第一光分路器、11为第二光分路器、12为光功率监测模块、13为切换控制电路模块、14为无线收发模块、15为按钮控制模块、16为显示屏模块、17为存储模块、18为功率放大模块、19为天线、20为电源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带光口的无线路由器,包括:CPU模块1、发送FIFO模块2、接收FIFO模块3、数据帧编码模块4、数据帧解码模块5、并串转换模块6、串并转换模7、接口转换模块8、光开光模块9、第一光分路器10、第二光分路器11、光功率监测模块12、切换控制电路模块13、无线收发模块14、按钮控制模块15、显示屏模块16、存储模块17、功率放大模块18、天线19和电源模块20。
所述CPU模块1设有并行通信口,所述发送FIFO模块2(先进先出)的输入端和接收FIFO模块3(先进先出)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到CPU模块1的并行通信口,所述发送FIFO模块2的输出端依次串接数据帧编码模块4和并串转换模块6后与接口转换模块8相连,所述接口转换模块8与串并转换模7的输入端口相连,所述串并转换模7的输出端串接数据帧解码模块5后与接收FIFO模块3的输入端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康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太原康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462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薄膜晶体管
- 下一篇:双极型纵向平面式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