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密闭式全自动化节能环保石灰窑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46042.4 | 申请日: | 2014-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002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袁保钦;周富江;郭荣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保钦 |
主分类号: | C04B2/12 | 分类号: | C04B2/12 |
代理公司: | 洛阳市凯旋专利事务所 41112 | 代理人: | 陆君 |
地址: | 471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闭式 自动化 节能 环保 石灰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灰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密闭式全自动化节能环保石灰窑。
【背景技术】
公知的,目前我国石灰行业存在的窑型较多,竖窑的工艺装备和操作管理各不相同,但是这些竖窑存在以下问题:一、大多数竖窑采用直筒型窑膛,这样使得窑壁效应明显;二、布料方式不合理,容易发生生烧和过烧的现象;三、窑体出灰不均匀,而且调整的方式少,容易造成偏烧的现象;四、窑体的整体密封性不好,尤其是加料口和出料口漏风严重,导致单位产品能耗提高,同时造成窑炉烟气和生产性粉尘肆意外逸,对生产环境造成极大污染;五、窑体的预热带、烧成带、冷却带长度分配不合理,造成排烟温度过高或燃料没有燃尽便被排出窑体外,从而导致单位产品能耗增加;六、炉壁温度太高使得单位产品能耗增加和窑炉建设投资过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密闭式全自动化节能环保石灰窑,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窑体的出料口和进料口设置密封装置,并在窑体底部设置多通道出灰机,以此来达到节能、减小损耗和降低污染的目的。
为了实现所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密闭式全自动化节能环保石灰窑,包括窑体、布料器、供风装置、出灰机和锁风卸灰器,安装台的顶部设有窑体,窑体上设有烟囱,窑体的一侧设有上料装置,上料装置由卷扬机、煤皮带机、石灰石料仓、第一震动给料机和混料皮带机构成,在窑体的顶部设有受料斗,受料斗下方设有密封加料装置,密封加料装置由第二震动给料机和布料器构成,第二震动给料机设置在受料斗下方,在第二震动给料机下方设有布料器,布料器均匀分布在窑体内,在窑体内的下部设有供风装置,窑体的底部设有出灰机和锁风卸料器,锁风卸料器通过排灰筒与出灰机进行连接。
所述窑体自内向外由四层结构构成,四层结构自内向外分别为由高铝砖砌成的高温耐火层、由轻质粘土砖砌成的保温层、由硅酸铝耐火纤维以及岩棉制成的隔热层和由钢板制成的外壳构成,窑体的内壁为瓶状结构。
所述布料器为旋转式密封布料器,在布料器上设有两道阀门,两道阀门分别设置在布料器的上下两端。
所述出灰机设置在窑体的底部,出灰机为多通道可调型出灰机。
所述锁风卸灰器设置在窑下排灰筒的下部,锁风卸灰器上设有两道阀门,两道阀门由气动或液动进行控制。
所述安装台顶部的窑体上设有风道,风道为环形结构,在风道上均匀分布有若干个出风口,风道中部的窑体内设有供风装置,供风装置由底座,筒体和遮挡板构成,底座设置在风道上,在底座上设有筒体,筒体的顶部设有遮挡板,遮挡板为圆锥型结构,在筒体上设有风孔。
所述窑体的上部设有抽风机,窑体上的烟囱通过管道与抽风机相连接。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密闭式全自动化节能环保石灰窑,包括窑体、布料器、供风装置、出灰机和卸灰器,通过在窑体的出料口和进料口设置密封装置,并在窑体底部设置多通道出灰机,以此来达到节能、减小损耗和降低污染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密闭式全自动化节能环保石灰窑,结构简单且实用性强,不但节约了能源,使单位产品能耗降低,而且减小了对环境污染,同时也降低了窑炉的投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卷扬机;2、煤皮带机;3、石灰石料仓;4、第一震动给料机;5、混料皮带机;6、受料斗;7、第二震动给料机;8、布料器;9、烟囱;10、供风装置;11、出灰机;12、锁风卸灰器;13、出料皮带机;14、窑体;15、安装台;16、排灰筒;17、风道;18、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面的实施例可以详细的解释本实用新型,公开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保护本实用新型范围内的一切技术改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保钦,未经袁保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4604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纳米溴化银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结构
- 下一篇:新型玻璃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