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插接式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43504.7 | 申请日: | 2014-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744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雷纳·皮奥克;斯蒂芬·维默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利萨·德雷克塞迈尔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415;H01R4/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8 | 代理人: | 陈波;吴立 |
地址: | 德国菲***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插接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尤其用在汽车中的插接式连接器,不过,该插接式连接器也可以应用在其它领域。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压插接式连接器。例如,本实用新型可以涉及一种角型插接式连接器。关于这一点,插接式连接器可以理解为如下构件,它可以与另一构件组合在一起以形成插接连接。插头和插座为该插接式连接器的典型示例。
背景技术
在过去几十年中汽车的内燃机中应用的作为主要燃料的石化原料资源的减少导致现在可移动性概念加强发展,在这些可移动性概念中,汽车的驱动经由电池或者蓄电池供电的电动机唯一地或者与另一个非电动能源组合地作为所谓的混合动力驱动来实现。
这导致如下结果,具有明显更高电压200至750V的(牵引)车用电源将来会补充或者完全代替一般的14V车用电源。结果是,不再能使用迄今用于制造所述车用电源的连接系统,这是因为所述连接系统不能控制与这种高电压相联系的现象。
同时不能简单地使用由一直所使用的技术(其中类似地使用了高压)所组成的连接方案,这是因为这些技术并非是针对汽车中出现的条件而设计的。
尤其是,所述连接必须通过如下方式来构造,即,在汽车运行中出现的震动在中长期来看不会对所述连接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这首先涉及到导线(通常是受屏蔽的导线)的接触部的质量,所述导线具有在横截面上明显较大的为50mm2的内导体横截面或者较多由铜(合金)组成或者但是也日益增加地由铝(合金)组成。
此外,在密封性方面对于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的连接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可靠地避免诸如油、防冻剂、融雪盐、液态水或者灰尘的介质侵入,由于这些介质的侵入可能在中期来看会对连接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所述连接必须通过如下方式来构造,即,在汽车中出现的直至200℃的温度不会对车用电源的性能产生影响。
由于在空间上靠近电子仪器例如汽车的信息娱乐系统,所以必须也在连接区域中确保对车用电源的完全屏蔽。
另外,必须避免的是,在运行中或者在安装或者维护汽车的时候或者在发生事故的时候由于与导电的导线接触而危害人员的安全。
最后,必须尽可能节约资源地实现连接方案的制造和安装,也就是说,资金成本、时间成本和材料成本应该最小。
由后公开的DE102012201123A公知一种角型插接式连接器,其中第一内导体件和第二内导体件经由压配合彼此连接。这种压配合也在DE102007057443A1或者DE19851790A1中有所描述。
一般情况下,针对所述内导体件会使用铜或者铝或者它们的合金作为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在压合时具有一定的流动倾向(Flieβneigung)。由此,即使在相对高的压力下,所述连接仍然仅承受相对小的拔出力。由此,所述压配合较强地构造并且被压入的部件壁厚较大地构造。当然,这从成本和制造方法的角度来看是不利的。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的插接式连接器,其实现了高拔出力。
该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特征的插接式连接器来实现。有利的设计方案由从属权利要求、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附图中得知。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思想在于,两个内导体件除压合外还经由压配合附加地铆接在一起。在此,特别优选的是,所述铆接在压入时自动地顺带实现,从而不需要其它的方法步骤并且时间成本最终保持不变。优选地,所述铆接像压入那样在一体式构造的、尤其是浇铸的壳体内部进行,为此在所述壳体中布置有用于形成铆接连接(塑性变形)的变形件并且它保持在那里。
已经证明通过压合和铆接的组合可以实现具有高拔出力的过程可靠的制造。另外已表明,压入力可以减少并且被压入的部件壁厚可以减小,从而得到多个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接式连接器尤其适用于汽车或者其它机动车的车用电源中。但是,它也可以用在其它领域中或者出于不同于车用电源中的其它目的而得以应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接式连接器会在下面作为插头加以阐述,但是也可以构造成插头容纳部(插座)或者形成插接连接器的任意其它的部件。所述插接式连接器具有电绝缘的壳体。所述壳体可以一体式地由合适的塑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利萨·德雷克塞迈尔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利萨·德雷克塞迈尔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435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