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真空泵管路串联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041967.X | 申请日: | 2014-01-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82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 发明(设计)人: | 石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尚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7D7/06 | 分类号: | F27D7/06 |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汇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5114 | 代理人: | 邓晓安 |
| 地址: | 541399 广西壮族自治***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泵 管路 串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熔炉真空抽空气装置,特别是一种真空泵管路串联装置。
背景技术
在快速发展的光伏产业中,高效率以及低成本一直作为两个主要的竞争点,晶体硅作目前主要的太阳能电池原料,被广泛的运用于各个硅定生产厂家。在晶体硅的铸造过程中,需要保证加热熔炉内为真空状态,并再此之后的熔炼过程中维持炉内恒定的压力,炉内恒压工作时间占整个铸造过程的95%。在传统的晶体硅的铸造过程中,每一个真空加热熔炉都会配备一台真空泵,相互加热熔炉之间独立工作,运行时将真空泵打开,抽出加热熔炉内空气,之后真空泵持续运行维持炉内恒压直至整个晶体硅铸造熔炼过程结束。实际上,维持一台加热熔炉炉内恒定压力只需要真空泵维持抽真空是所需功率的10%-20%,因此,在晶体硅的铸造过程,每一台真空泵满负荷工作,必然会造成能源的浪费,因此这就需要改变目前现有的维持加热熔炉内恒压的方式,减少资源浪费。
在加热熔炉真空抽空气装置方面,我们检索到了以下一些相关的公开文献,但是都相应存在一些使用局限性。例如:
1. 专利文献CN 201891568 U介绍了一种真空充气设备,该真空设备将抽真空和补充气体设备结合于一体,虽然减少了设备的浪费,但是由于是将功能进行整合,因此维修率也会增加。
2. 专利文献200620108036.2介绍了一种串联式大气喷射真空泵,其提供了一种能与前级真空泵配套使用、以提高真空度、降低噪音、减少能源消耗又不影响抽气速度的串联式大气喷射真空泵,但其对减少能源浪费未起到很大的效果。
3. 【题名】真空泵冷却器与制冷装置串联技术【作者】朱玉庆【机构】华能丹东电厂【刊名】电力技术 总第74期【文摘】介绍了现代火电机组抽真空系统采用的真空泵冷却机与制冷装置的结合技术,虽然技术结合产生了节约了能源的应用,但其只适合于实验室生产。
在晶体硅的铸造过程中,由于维持加热熔炉内恒压是必然的工序,并且所需的功率并不高,因此,这就需要研制一种简易,便于操作,节约能源的方式或装置来代替现有浪费能源的生产方式。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加热熔炉真空抽空气装置存在的问题,本发明人对现有的技术进行实践研究,对各个加热熔炉和真空泵进行了串联,节约了能源,使得整个工艺流程能源损耗降低了10%~20%。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是通过这样实现的:
真空泵管路串联装置,包括加热装置(A)和串联装置(B),加热装置(A)设有加热熔炉、管道、真空泵和气阀;串联装置(B)为主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熔炉一端通过管道A与真空泵连接,另一端通过管道B与主管道连接;真空泵通过管道C与主管道连接;管道D一端与外界空气连接,另一端与管道C连接。
以上所述的气阀A、气阀B、气阀C、气阀D分别对应控制管道A、管道B、管道C、管道D的开关;气阀E控制与主管道连接的开关,当真空泵进行抽真空时,气阀A打开,气阀C、气阀E关闭;当真空泵进行对炉内恒压工作时,气阀A关闭,气阀C、气阀E打开。
以上所述的主管道将2-10台加热装置(A)串联起来,气体可通过主管道流通于各个加热装置(A)之间、当加热熔炉进行到恒压工作时,可将真空泵剩余1-2台工作,其余的关闭。
以上所述的管道B带有比例阀,比例阀根据加热熔炉内的压力调节所需溢出的气体量。
本实用新型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是:
1.真空泵管路串联装置沿用以后的装备进行改造,使得企业不必大量投资而获得节能效果。
2.节能性好,比传统的运行方式节能10%-20%以上。
3.易操作,运行平稳。
附图说明
图1是实用新型真空泵管路串联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加热装置(A)、串联装置(B)、主管道1、加热熔炉2、真空泵3、气阀E4、管道A5、气阀A6、管道B7、气阀B8、管道C9、气阀C10、管道D11、气阀D12、手动阀13、比例阀14。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尚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桂林尚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4196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