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垂直流-水平流复合人工湿地高效脱氮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038318.4 | 申请日: | 2014-0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681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 发明(设计)人: | 闻岳;余雪岑;张明晓;殷琪;郭文瑞;李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垂直 水平 复合 人工 湿地 高效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垂直流-水平流复合人工湿地高效脱氮系统,应用于生活污水高效脱氮处理。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是一种由人工建造和调控的湿地系统,通过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优化组合来进行污水处理。人工湿地一般由人工基质和生长在其上的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等)组成,形成基质-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当污水通过该系统时,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转化或分解,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
按照水流方式的差异,人工湿地可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流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相比于水平流和垂直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虽有投资省、建设简单、运行费用低、操作简便等优点,但也存在占地面积大、水力负荷低、去污能力不足等缺点,且表面流人工湿地的运行受自然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冬季运行效果差,夏季易滋生蚊蝇,产生臭味而影响湿地周围的环境。而垂直流和水平流人工湿地由于占地面积少、处理效果好、卫生条件好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通过基质和植物的合适选择和搭配,人工湿地对总悬浮固体、有机物、细菌和磷的去除效率较高且稳定,而脱氮效率却较低,目前人工湿地脱氮效率普遍在 50%~65%之间。人工湿地脱氮过程包括了氨的挥发、植物吸收、介质沉淀吸附以及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其中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被认为是人工湿地脱氮的最主要的形式。因此湿地硝化/反硝化状况基本决定着湿地脱氮能力。一般而言,人工湿地中以缺氧、厌氧环境为主,尤其在水平潜流湿地中,这不利于有机物的降解、硝化作用以及基质对磷的吸收,硝化是脱氮的限制步骤。与水平潜流湿地相比,垂直流湿地具有较高的氧传递能力,系统的硝化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反硝化能力不足,从而影响了系统的脱氮的效能,为此,垂直流-水平流复合人工湿地系统被提出,系统综合了水平流与垂直流人工湿地的优点,弥补了两者的缺点,在垂直流人工湿地完成氨氮的硝化,水平流人工湿地完成反硝化,明显提高了系统的脱氮效果。复合人工湿地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并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付诸应用。
但是,在现有垂直流-水平流复合人工湿地系统的设计和运行中,发现仍存在如下缺陷:(1)在垂直流人工湿地,由于承担硝化作用的硝化细菌对温度变化敏感,当温度降低时,其硝化速率受到很大抑制,从而影响了整个湿地系统的脱氮能力,普遍存在温暖季节硝化效果理想,而寒冷季节出水NH4+-N和TN经常不达标等问题;(2)污水中大部分易降解有机物在垂直流人工湿地被降解,导致水平流人工湿地进水有机物含量低,且多为长链、大分子、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碳源,这不仅延长了水平流人工湿地的发育成熟期,还因碳源不足且碳源品质低削弱了水平流人工湿地的反硝化能力,导致系统出水NO3--N和TN偏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垂直流-水平流复合人工湿地高效脱氮系统。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垂直流-水平流复合人工湿地高效脱氮系统,通过在垂直流人工湿地填充一定量沸石基质,在水平流人工湿地投加一定量水生植物生物质,构建氨氮离子交换-生物再生强化硝化/反硝化复合人工湿地系统,暖季和寒季,实现微生物与沸石基质协同高效脱氮。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垂直流-水平流复合人工湿地高效脱氮系统,所述系统由垂直流人工湿地和水平流人工湿地构成,其中:
所述垂直流人工湿地从上到下依次为:粗砂层、沸石基质层、第一砾石基质层、第二砾石基质层,垂直流人工湿地种植植物选用芦苇;第二砾石基质层底部设有穿孔管;
水平流人工湿地从左向右依次为:第二砾石基质层、第一砾石基质层、香蒲生物质区、第一砾石基质层和第二砾石基质层,水平流人工湿地一侧顶部设有进水口,另一侧底部设有出水口;水平流人工湿地种植植物选用芦苇;
垂直流人工湿地通过穿孔管连接水平流人工湿地顶部的进水口。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垂直流人工湿地中,所述粗砂层的粗砂粒径为3~5 mm,厚度为10 cm;沸石基质层的沸石粒径为10~15 mm,厚度为40 cm;第一砾石层的砾石粒径为15~20 mm,厚度为20 cm;第二砾石层的砾石粒径为30~50 mm,厚度为10 cm;芦苇的栽种密度为16 株/m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3831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冶金结合的不锈钢
- 下一篇:一种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用低损耗微波介质陶瓷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