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加热锅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35224.1 | 申请日: | 2014-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932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焦发兆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同发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27/022 | 分类号: | A47J27/022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汤茂盛 |
地址: | 246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加热器具,具体涉及一种电加热锅。
背景技术
电加热锅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电热元件通电后产生热量对锅体进行加热,现有电加热锅主要包括电饭锅、电饭煲等常用厨房电器,然而,众所周知现有电饭锅或电饭煲的内置锅体大部分都是平底锅,其加热方式也仅仅只是对平底锅的锅底加热,这就会导致在加热过程中锅内食材受热不均匀,从而影响了食物的口感;另外,现有电加热锅所采用的平底锅一般是铝制的,铝制锅受热后容易变形,所以为了防止铝锅受热变形一般会在锅底设置一些起伏面,然而,这样却会导致锅底无法与加热盘完全贴合从而进一步导致锅体受热不均,同时也会影响热传导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使食材受热均匀且热能利用率较高的电加热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加热锅,包括锅体、电加热装置和锅盖,所述锅体为球面状的铁锅,所述电加热装置包括的导热板和电热管,所述电热管压铸在铝制导热板内部,所述锅体放置在导热板上,所述导热板的支撑面呈球面状且该支撑面与锅体的底部相贴合。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采用圆底铁锅代替以往的平底铝锅,使得电加热锅的锅体与电加热装置的热传导面能够充分贴合,进而提高了热传导效率,另外,采用圆底锅能使锅内的食材受热更均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加热装置的立体剖切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加热装置底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电加热锅,包括锅体10、电加热装置和锅盖40,所述锅体10为球面状的铁锅,所述电加热装置包括的导热板20和电热管21,所述电热管21镶嵌铸造在铝制导热板20内部,所述锅体10放置在导热板20上,所述导热板20的支撑面呈球面状且该支撑面与锅体10的底部相贴合。本实用新型采用球面状的锅体10与球面状的导热板20相贴合,使锅体10各个部位的受热程度一致,保证锅内的食物受热均匀,另外由于铁锅与铝锅相比受热后不容易变形,因此本实用新型中的铁锅可以完全与导热板20相贴合,大大提高了热传导效率。
如图3、4所示,所述的电热管21呈盘管状盘绕布置在导热板20内部,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热管21是埋设在导热板20内部的,所以,电热管21产生的热量会全部传递到导热板20上,导热板20再将热量传递给锅体10,这样能够充分利用电热管21产生的热量,避免热量随着气流飘散而导致热量损失。
如图4所示,所述电热管21的两端自导热板20的底面伸出至导热板20外部,所述伸出端位于电热管21的外圈中部,电热管21的两端设有电源线接头22,上述结构在进行接线装配时十分方便,能够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如图1、2所示,所述电加热装置和锅体10共同放置在一个桶状外壳50内,所述外壳50的开口方向与锅体10的开口方向一致。外壳50能够对电加热锅的内部元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使用者触碰到内部元件从而导致触电或烫伤等以外情况的发生。
如图2所示,所述导热板20与外壳50之间设有支撑单元23,支撑单元23能够使导热板20和外壳50之间分离开,为电加热锅的内部元件提供了一定的散热空间。
如图1、2所示,所述电热管21的电源接头22通过导线与壳体50上设置的温度控制系统52和电源接入端51相连。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只需要调节温度控制系统52上的调节旋钮就能够对电加热锅的加热温度进行调节,操作简单、便捷,而且非常的安全。
如图1、2所示,所述外壳50的侧壁和底部均设有散热孔54,所述外壳50底部设有至少三个支脚53,散热孔54能够提高壳体50内部各元件所在空间的散热性能,防止由于温度过高而导致各元件快速老化,支脚53能够使整个电加热锅与其放置面之间分离,为电加热锅提供了更多的散热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同发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同发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3522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