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锁万能互换离合控制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34269.7 | 申请日: | 2014-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22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吴淋;曾广进;张腾云;林文峰;庄展浩;赵慧民;张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指点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15/00 | 分类号: | E05B15/00;E05B4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黄冠华 |
地址: | 528011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万能 互换 离合 控制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锁具的配件,具体涉及一种智能锁万能互换离合控制器。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门锁是保证财产和隐私安全的重要屏障。随着社会的发展,门锁对安全性和便捷性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电子锁,尤其是指纹锁作为一种新兴的锁具,将电子技术、生物学特征识别技术-指纹识别技术应用在门锁上,既保证了安全性,又为日常应用带来了及大地便捷性。因而,正逐渐社会所认可。
目前市场上的电子锁,在出厂时就确定了开门方向,门锁左右方向不能直接调换,即厂家需要对左开门或右开门生产两套不同的电子锁,这样大大增加了电子锁的生产成本。同时,与前把手连接的方棒有移位脱落隐患,易造成门锁无法开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操作方便,适用于左右开门的智能锁万能互换离合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智能锁万能互换离合控制器,包括控制器壳体,所述控制器壳体内设有联动装置和驱动装置;
所述联动装置包括主控制座、动控制座和销钉,所述主控制座的中心设有容纳槽,所述动控制座设置于所述容纳槽中;所述主控制座的外壁上设有一凸块,所述主控制座的侧壁上且对应所述凸块设有第一插孔,所述动控制座的侧壁上设有第二插孔,所述第一插孔与所述第二插孔同轴设置;所述销钉可插入所述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内,且所述销钉上设有与所述动控制座相抵的第一弹簧;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顶销片、与微控制器连接的电机、以及与电机的转轴连接的蜗杆,所述蜗杆通过第二弹簧、顶销片驱动所述销钉的插入所述第二插孔内。
优选的,所述顶销片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接触板和第二接触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接触板与所述第二接触板之间的立板。
优选的,所述第二接触板设置于所述立板的一侧,所述顶销片呈“丁”形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二接触板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部。
优选的,所述动控制座的中心设有方形孔,所述方形孔内插设有方棒。
优选的,所述方棒与所述主控制座一体成型,解决了方棒易移位、脱落的隐患。
优选的,还包括一机械应急开锁装置,所述机械急开锁装置为设置于所述顶销片下方的锁芯片。
优选的,所述锁芯片的边沿上设有凸轮片,所述凸轮片的运动顶点与所述顶销片的运动行程相匹配。
优选的,所述凸轮片与所述锁芯片连接的一侧设有过渡圆弧。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智能锁万能互换离合控制器,采用电机带动蜗杆转动并驱动顶销片插入第二插孔内,使得主控制座与动主控制座联动,此时即可向下按动前把手,通过主控制座带动动控制座及方棒开启门锁;实用新型电机运动组合部分将旋转运动转变为往复运动,且方棒与主控制座一体设置,结构紧凑,能够适用于左右开门的电子锁,通用性好、降低了生产成本,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锁万能互换离合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智能锁万能互换离合控制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指点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佛山指点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342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