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烧碳炉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33539.2 | 申请日: | 2014-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767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潘海丽;许国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精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37/06 | 分类号: | A47J37/06;F24C7/0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8 | 代理人: | 胡毅 |
地址: | 523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烧碳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碳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烧碳炉。
背景技术
碳炉主要用于如在酒馆等餐饮店和家庭的烹调、或者在野炊等户外烹调等时使用炭火加热鱼、肉、蔬菜等各种食物。
市面上售卖的碳炉多种多样,其各自都有不同的设计理念,力求能达到不同用户的使用要求。虽然这些碳炉能大致满足使用要求,但设计都不算巧妙,其底部的底座均是采用金属底座,碳炉使用长时间后,温度较高,相应的也将金属底座加热到较高的温度,容易出现烧坏桌面、地板、地毯等放置物的现象,给使用带来一定的麻烦,而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安全性能高,能有效降低底座的温度,避免出现烧坏放置物的新型烧碳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烧碳炉,其包括炉体和设置在该炉体底部的底座,其还包括中间金属板、底部金属板和隔热云母板,所述底座为电木座体,所述炉体内的上部按从下至上的顺序依次设有发热装置和炭盘,所述中间金属板、底部金属板和隔热云母板按从上至下的顺序依次设有所述炉体内的下部,其中底部金属板和隔热云母板相贴合并固定在所述底座的上表面,所述中间金属板与底部金属板间隔一定距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发热装置包括发热管固定盘和发热管,所述发热管固定盘上垂直设有用来放置所述发热管的支板,所述发热管放置在该支板上,所述炉体的内侧向内凸起形成一用来放置所述发热管固定盘的凸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炉体对应所述中间金属板的位置上设有下通风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炉体对应所述炭盘的位置上设有上通风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中间金属板上设有连接固定架,该连接固定架的上端与所述发热管固定盘的底面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中间金属板和底部金属板外表面为光滑面的圆形铝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底部金属板和隔热云母板依次叠置,并通过铆钉固定在所述底座的上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巧妙、合理,采用电木座体作为底座,隔热效果好,有效降低底座的底面温度,确保不烧坏放置物,方便使用;而且加设有隔热云母板,进一步提升隔热效果,降低底座的温度;另外还设有中间金属板和底部金属板,具有反射板功能,有效阻隔部分辐射热,使得底座的温度进一步降低,大大提高使用安全性,同时将被阻隔的辐射热反射回炉体,有效提升烧碳炉的加热效果,能源利用率高,节能,利于广泛推广应用。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全剖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和图3,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烧碳炉,其包括炉体1和设置在该炉体1底部的底座2、中间金属板3、底部金属板4和隔热云母板5,所述底座2为电木座体,所述炉体1内的上部按从下至上的顺序依次设有发热装置6和炭盘7,所述中间金属板3、底部金属板4和隔热云母板5按从上至下的顺序依次设有所述炉体1内的下部,其中底部金属板4和隔热云母板5相贴合并固定在所述底座2的上表面,所述中间金属板3与底部金属板4间隔一定距离,该距离无严格要求,大概为3~25厘米。
具体的,所述底部金属板4和隔热云母板5依次叠置,并通过铆钉固定在所述底座2的上表面。所述发热装置6包括发热管固定盘61和发热管62,所述发热管固定盘61上垂直设有用来放置所述发热管62的支板63,所述发热管62放置在该支板63上,所述炉体1的内侧向内凸起形成一用来放置所述发热管固定盘61的凸缘11。炭盘7可以在直接放置在发热管62上,可以在炉体1内对应发热管62的上方位置焊接有放置架,然后再把炭盘7放置在放置架上,实现炭盘7位于发热管62的上面位置。
所述中间金属板3上设有连接固定架31,该连接固定架31的上端与所述发热管固定盘61的底面相连接,实现将中间金属板3固定在炉体1内。当然,也可在炉体1内焊接有放置架,然后再把中间金属板3放置在放置架上,同样可以实现将中间金属板3固定在炉体1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精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精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3353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