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菌类分解污泥废弃物的量化实验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32304.1 | 申请日: | 2014-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681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马加贝;夏鑫;白向玉;周磊;许新海;余涛;王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1/02 | 分类号: | C02F11/02 |
代理公司: | 淮安市科翔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0 | 代理人: | 韩晓斌 |
地址: | 221116 江苏省徐州市大学***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菌类 分解 污泥 废弃物 量化 实验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反应发生器领域,尤其是对一种菌类分解污泥废弃物的量化实验反应器。
背景技术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的污染急剧扩散,影响也日趋严重,城市污泥是当前急待解决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其中“超声波-碱解联合破解剩余污泥开发碳源”是一项高效解决污泥污染的方式。菌类分解污泥废弃物量化实验作为检验“超声波-碱联合破解”效果的重要手段,一般采用的器具为普通发生器,以圆柱体塑料圆筒和长方体箱应用较多,目前尚无准确规范。采用普通发生器进行实验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对实验缺乏控制力,不能及时掌握实验的进程,很多外部因素不能精确量化,使得实验数据往往缺乏代表性和说服力,而且实验器具过于简陋,不够人性化,影响实验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为菌类分解污泥废弃物的量化实验反应器,本装置整体考虑了反应的各项指标,便于记录反应不同阶段的不同数据,并以此及时调节,以求反应整体可控,整体设计合理,简单明了,注重人性化,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及实验效果,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为菌类分解污泥废弃物的量化实验反应器,包括圆柱状透明反应罐,用于支承反应罐的支架,设于反应罐内的双桨式搅拌装置,与反应罐顶口活动连接的密封盖,以及设于反应罐侧壁的取样口;所述反应罐上设有刻度,密封盖上设有放气阀门、温度计和压力计,取样口上设有取样阀;所述搅拌装置支承于反应罐底部中心,搅拌装置的转轴与一电机的动力输出轴连接。
所述支架为三角支架,也可以是其它类型的支架,起到固定反应罐的作用。
所述密封盖与反应罐通过螺纹密合连接,连接处设有密封圈,密封盖由耐腐蚀塑料制成。
所述电机与反应罐通过橡胶密封圈密合。
所述取样口设置多个,沿反应罐的轴向等距离设置,取样阀处于常闭状态,只有在使用时才打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种菌类分解污泥废弃物的量化实验反应器,本装置整体考虑了反应的各项指标,便于记录反应不同阶段的不同数据,并以此及时调节,以求反应整体可控,整体设计合理,简单明了,注重人性化,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及实验效果,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一种菌类分解污泥废弃物的量化实验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反应罐,2.支架,3.密封盖,4.放气阀门,5.温度计,6.气压计,7.电机,8.搅拌装置,9.取样口。
具体实施方式
在附图中,一种为菌类分解污泥废弃物的量化实验反应器,包括圆柱状透明反应罐1,用于支承反应罐1的支架2,设于反应罐1内的双桨式搅拌装置8,与反应罐1顶口活动连接的密封盖3,以及设于反应罐1侧壁的取样口9;所述反应罐1上设有刻度,密封盖3上设有放气阀门4、温度计5和压力计6,取样口9上设有取样阀;所述搅拌装置8支承于反应罐1底部中心,搅拌装置8的转轴与一电机7的动力输出轴连接。
所述支架2为三角支架,也可以是其它类型的支架,起到固定反应罐1的作用。
所述密封盖3与反应罐1通过螺纹密合连接,连接处设有密封圈,密封盖3由耐腐蚀塑料制成。
所述电机7与反应罐1通过橡胶密封圈密合。
所述取样口9设置多个,沿反应罐1的轴向等距离设置,取样阀处于常闭状态,只有在使用时才打开。
使用时,打开密封盖3并向反应罐1内加入一定量污泥,再关闭密封盖3达到密闭状态,记录此时反应罐1内污泥的投入量;将反应器通电后启动电机7并带动双桨式搅拌装置8转动,均匀搅拌投入的污泥;由于反应罐1是透明的,在反应的不同阶段,操作员可以根据反应罐1上的刻度定量观察污泥的投入量,并计算其变化量,记录压力计6和温度计5的数值,并以此通过放气阀门4及时调整器内的气压值。在实验过程中,操作员可以通过取样口9随时取出器内的污泥样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323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