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织物多方向折皱回复性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31126.0 | 申请日: | 2014-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433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刘成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84 | 分类号: | G01N21/84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06 | 代理人: | 周培培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织物 多方 折皱 回复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服装性能测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织物多方向折皱回复性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抗皱性是指织物抵抗外力引起的折皱变形的能力。抗皱性通常是指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折痕的回复程度,又称为折皱(折痕)回复性。折皱回复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织物的外观和平整度,对其进行准确测试和客观评价非常重要。常见的测试方法有折皱回复角法和拧绞法。前者是将织物折叠施压后测定回复角度;后者是将织物上下两边旋转一周压缩,除压放置后评价折皱等级。
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织物的折皱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折皱回复角法只产生单一方向的折皱,而且只用织物经纬两个方向的折皱回复角来表征整块织物的抗皱性,显然不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拧绞法产生类似服装洗后拧干时引起的沿织物斜向的互相平行折痕,即只反映了织物斜向的折皱性能。很显然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表征织物各个方向综合的折皱回复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以上织物折皱回复性测试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一种可综合反映织物多方向折皱回复性的测试装置以及测试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织物多方向折皱回复性测试装置,包括织物多方向起皱装置以及织物折皱图像的获取及处理装置。其中织物多方向起皱装置所需材料有小球和橡皮筋,橡皮筋用来捆扎包裹了小球的织物,即由小球和橡皮筋共同起到对织物施加来自多个不同方向外力的作用,使织物产生发散状折痕;织物折皱图像的获取装置为数码相机或扫描仪,织物折皱图像的处理装置为计算机。
用捆扎法使织物产生多方向折皱后,再用扫描仪或数码相机获取织物折皱图像,然后用计算机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先对获取的织物折皱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彩色图像灰度化、对比度增强处理和去噪,然后利用小波分析技术对预处理之后的织物折皱图像进行小波分解,并提取分解后的各层水平细节标准差,垂直细节标准差,和对角细节标准差,并用以上三个方向的总标准差作为评价指标,总标准差大的织物,抗皱能力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针对现有的织物折皱回复性测试方法只能得到织物单一方向的抗皱能力,不能表征织物多方向综合的折皱性能,设计一套可测试织物多方向折皱回复性的测试装置,并通过图像处理得到反映织物抗皱性的指标,具有准确方便、可重复性好、省时省力、节省成本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织物多方向起皱方法及装置俯视图;
图2织物多方向起皱方法及装置正面图;
图3织物多方向折皱回复性抗皱性测试装置;
图4织物折皱图像的小波分析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说明。
织物多方向折皱回复性测试装置,包括织物多方向起皱装置以及织物折皱图像的获取及处理装置。织物多方向起皱装置所需材料有小球、捆扎用橡皮筋,比小球直径稍大的空心管等。织物折皱图像的获取装置为数码相机或扫描仪,织物折皱图像的处理装置为计算机,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小球为直径1.5厘米的球体。
本实用新型的织物抗皱性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待测织物1熨烫平整后,裁剪成规定尺寸(本实施例中试样的尺寸为15×15cm);并标上纬向记号2和经向记号3;
(2)将裁剪后的待测织物1放在空心钢管4的上端面,并将小球5放于正方形织物的中心位置,即记号线2和3的交点处,如图1所示;
(3)向上移动套在空心钢管4的外壁处(距离上边缘1厘米处)的橡皮筋6,通过橡皮筋6的移动使织物1均匀包裹住小球2,再用橡皮筋6将包住小球的织物捆扎结实,注意每块织物的捆扎圈数统一,即由小球和橡皮筋对织物施加来自多个不同方向外力的作用,使织物产生发散状折痕使织物产生由中心向四周发散的放射状折痕;
(4)捆扎固定时间(本实施例为2分钟)后,用剪刀将橡皮筋剪断,并用尽量轻的手势将织物铺开;
(5)将折皱织物放入扫描仪7中进行扫描,注意扫描时不要有压力使织物折皱产生变形;
(6)对扫描后的折皱图像输入计算机8,并进行如下预处理:
第一步,将获取的图像裁剪成统一大小,并将彩色图像转化为灰度图像。
第二步,增强图像对比度。采用灰度线性变换的方法对图像的对比度进行动态的增强,可使图像的灰度范围动态地加大,图像的对比度得到有效的扩展,使图像更清晰,具体步骤为:
①绘制灰度图像的直方图,通过直方图观察图像的灰度分布情况,确定需要变换的灰度级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311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过程气体分析系统
- 下一篇:一种移动立体停车装置的升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