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发射端单接收端的无线充电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029740.3 | 申请日: | 2014-01-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606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 发明(设计)人: | 罗杨茜玥;王军华;刘亮;刘开培;常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2J7/02 | 分类号: | H02J7/02 |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张火春;王汛琳 |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多发 射端单 接收 无线 充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电能传输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发射端单接收端的无线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是未来充电技术的发展方向,这种充电方式避免了直接充电中的摩擦、磨损和导线裸露,不会产生接触火花,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充电方法。
现在的无线电能传输方式主要有感应耦合方式、磁耦合谐振方式和微波传输方式。其中,磁耦合谐振方式利用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间的共振方式来传递能量,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磁耦合谐振方式还具有传输距离远、传输功率大的优点,非常适合于给功率要求较大的负载进行供电。
关于线圈结构,现在常用的有可分离变压器结构、螺线管线圈式结构和平板式结构。其中,可分离变压器结构比较适用于无线充电中,因为在不充电时,可分离变压器结构的原副边线圈可完全分离,被分别安装在充电座和用电设备内部;充电时,将两部分线圈扣合在一起,实现无线传能。可分离变压器结构的线圈具有功率传输容量大、磁场耦合性好、系统效率高等优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功率可调的、多发射端单接收端的无线充电装置,适用于为要求较大功率的负载提供能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多发射端单接收端的无线充电装置,为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多路发射端和接收端,其中:
发射端包括由若干发射线圈构成的发射线圈组和发射电路,各发射线圈分别连接一发射电路构成相并联的多路发射端,各路发射端中均串联有控制开关;
接收端包括相连接的接收线圈和接收电路。
上述发射电路包括整流电路、逆变电路和谐振补偿电路,各路发射端包括依次相连的控制开关、整流电路、逆变电路、谐振补偿电路、发射线圈。
上述发射线圈组由底座、置于底座上的若干导磁柱及绕于导磁柱顶端的平板螺线型线圈构成,线圈呈现与水平面平行的平面圆,且与导磁柱垂直;所有线圈的大小和结构均相同,且所有线圈均保持在同一水平面。针对同一同心圆上各发射线圈所在发射端,引出其控制开关并串接一总控制开关。
所述的发射线圈组中的线圈与其周围线圈均保持即将接触的状态。
所述的发射线圈组中的若干导磁柱构成不少于2个的同心圆,同心圆圆心处还设有一导磁柱,相邻同心圆半径差相等,同一同心圆上相邻导磁柱间弧长相等。
上述接收线圈由导磁柱及绕于导磁柱端头的平板螺线型线圈构成,线圈呈现与水平面平行的平面圆,且与导磁柱垂直。
本实用新型基于含导磁柱的线圈,在发射端设有多个谐振频率相同的发射线圈,而接收端只设置一个接收线圈,即多个发射线圈给一个接收线圈供电,提供了一种发射功率可调的无线充电装置,适用于不同功率需求的负载。
无线充电装置的发射端和接收端无直接物理连接,通过多发射端并联在电网的工频交流电源上,并通过整流、逆变、谐振补偿等一系列处理,保证了发射功率的稳定性。多发射端的各发射线圈间彼此独立,互不影响,因此在各发射线圈与电网连接的主电路上设置控制开关,通过各路电路中控制开关的断开和闭合调整发射端的发射功率,从而实现发射功率的可调性。
和现有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显著特点是:
1、对功率要求较大的负载,可使用多个发射线圈对负载进行无线充电;
2、根据负载的功率需求,灵活调节发射功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发射线圈的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整体示意图;(b)单个发射线圈的局部放大图;(c)为俯视图;(d)为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接收端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整体示意图;(b)为俯视图;(c)为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发射端电路原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接收端电路原理图。
图中,1-导磁柱;2-线圈;3-整流电路;4-逆变电路;5-谐振补偿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发射端包括发射线圈组和发射电路,发射电路包括整流电路、逆变电路和振谐补偿电路,用来将普通工频交流电变换成高频交流电。接收端包括接收线圈和接收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297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