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减少惯性冲击的液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28087.9 | 申请日: | 2014-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175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傅志昌;傅清江;王生劳;章贤献;梁海钊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卓越鸿昌建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20/00 | 分类号: | F15B20/00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5 | 代理人: | 王美花 |
地址: | 3623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少 惯性 冲击 液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系统,具体是涉及一种可减少惯性冲击的液压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液压系统中,油缸在工作时,当活塞杆在高速推进过程中,由于惯性作用,推进速度大于油缸计算速度时,相应一端的油缸腔体内所需的油量大于油泵供油的油量,就会在此油缸腔体内产生负压,从而导致活塞杆会向前爬行,而后再后缩,这样活塞杆便会产生抖动,不仅对工作对象会产生不良影响,而且活塞杆本身也容易产生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少惯性冲击的液压系统,其可有效防止活塞杆因负压而会产生抖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减少惯性冲击的液压系统,包括具有储油部分的常规供油系统,还包括两个单向阀,所述两个单向阀的进油端通过油管分别连接至所述储油部分的补油出油口,所述两个单向阀的出油端通过油管分别连接至油缸缸体的两端油口。
所述储油部分包括储油罐和连接于储油罐的进油口的油箱,储油罐对应于上述两个单向阀的进油端设置上述补油出油口。
上述补油出油口有两个,分别对应于上述两个单向阀的进油端。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减少惯性冲击的液压系统,在常规供油系统的基础上,对应于油缸缸体的两端油口增加了两个单向阀,工作时,当活塞杆高速推进的惯性冲击使得相应一端的油缸腔体产生负压时,此负压产生的吸力便会将油从储油部分经相应的单向阀吸来,进行油量补充,从而保证此油缸腔体内维持正压,顶住活塞杆,从而有效防止油缸活塞杆因负压而产生抖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油路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减少惯性冲击的液压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储油部分1、油泵2、节流阀3、换向阀4、第一单向阀5和第二单向阀6。
以图1中油缸7的左端为A端,右端为B端,相应的,将油缸7左端的腔体称为A端腔体,右端的腔体称为B端腔体,将油缸7左端的油口称为A端油口,右端的油口称为B端油口。油缸7的B端端部固定安装,活塞杆71的自由端由油缸7的A端伸出连接在工作对象8上。
储油部分1包括储油罐11和连接于储油罐11的进油口的油箱12,储油罐11设置有供油出油口、第一补油出油口和第二补油出油口共三个出油口。
储油罐11的供油出油口通过油管依次经油泵2、节流阀3和换向阀4分别连接至油缸7的A端油口和B端油口,为油缸7进行常态供油。
第一单向阀5和第二单向阀6的进油端通过油管分别连接至储油罐11的第一、二补油出油口,第一单向阀5和第二单向阀6的出油端通过油管分别连接至油缸7的缸体的A、B端油口。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活塞杆71由A端伸出,将工作对象8向前(A端方向)高速推进时,由于惯性作用,推进速度大于油缸7的计算速度时,油缸7的B端腔体内所需的油量大于油泵2供油的油量,就会在油缸7的B端腔体内产生负压,此负压产生的吸力便会将油从储油罐11经第二单向阀6吸来,为油缸7的B端腔体进行油量补充,从而保证油缸7的B端腔体内维持正压,顶住活塞杆71,从而有效防止活塞杆71因负压而产生抖动。
当活塞杆71向B端缩回时,将工作对象8向后(B端方向)高速回缩时,由于惯性作用,回缩速度大于油缸7的计算速度时,油缸7的A端腔体内所需的油量大于油泵2供油的油量,就会在油缸7的A端腔体内产生负压,此负压产生的吸力便会将油从储油罐11经第一单向阀5吸来,为油缸7的A端腔体进行油量补充,从而保证油缸7的A端腔体内维持正压,顶住活塞杆71,从而有效防止活塞杆71因负压而产生抖动。
本实用新型根据负压产生吸力的原理,通过简单地增加两个单向阀而有效地防止活塞杆因惯性冲击所导致的负压而产生的抖动,不仅消除了对工作对象的不良影响,而且也保护活塞杆本身不易产生损伤,是一种简单而又富有创意的技术改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卓越鸿昌建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卓越鸿昌建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2808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