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动力式喷射气液接触反应泵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25128.9 | 申请日: | 2014-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372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瞿广飞;简荣龙;李军燕;张健;宁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19/26 | 分类号: | B01J19/26;B01F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 喷射 接触 反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式喷射气液接触反应泵,属于化工设备和环境保护治理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们工业的不断发展,在许多工业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废弃物,其中废气和废水的排放加剧了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所以开发一种对气液流体实现低能耗的高效输送和废气废水的综合净化处理的环保设备也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工程应用问题。
现有典型的文丘里喷射器其实也是一种喷射混合泵,它由主流体进口管、喷嘴、次流体入口、混合室、喉管或混合扩压管组成。通入混合室的次流体被主流体喷嘴的射流抽吸入混合管,主次流体经混合均压从混合扩压管中输出。
申请号为201020644912.X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涡流气液混合泵,该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涡流气液混合泵,其混合泵的主体在内部设置混合泵内腔叶轮装置,并分别通过通道连接进水口、进气口以及溶气水出口。该泵通过连接臭氧发生装置,通过微型电机带动将水和气同时吸入后加速旋转,加压搅拌产生臭氧水的溶解度,有效消毒和杀灭病、毒、菌。该装置实际是一个混合杀菌装置。
申请号为201220011193.7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混合泵,它是由动力部分、传动装置、回冲泵和搅拌器四大部分组成,该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具有搅拌功能、具有切割功能、防止池内沉淀和关内堵塞,从而把分离前的污粪输送到分离设备,并把分离后的液体输送出去,达到对牧场污粪进行高效输送的目的。该装置实际是一个动力传输混合泵。
上述的喷射混合泵主要靠射流在混合管长行程中的紊动扩散作用,使主流体与次流体互相掺混的;由于缺乏外加动力源,射流的紊动扩散需要有一个在混合管中产生发展和加强的过程,因而喷射器都必需要有细长的混合管(或混合扩压管),而且大流量喷射器需要大口径混合管,口径越大就越需要大大增加混合管的长度,从而造成喷射器轴向尺寸规格较大和重量过大的缺点。这对需要小体积和负载的许多场合来说,其安装使用十分不利。
上述涡流气液混合泵、混合泵,与喷射混合泵相比,它们虽然增加了动力装置,但是其结构相对复杂,而且其主要功能旨在泵输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具有流体输送功能、实现废气和废水综合进化处理一种动力式喷射气液接触反应泵,能够实现流体的高效输送和废气废水综合净化处理的双功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动力式喷射气液接触反应泵,该装置结构简单,装置可根据选材制造具有耐腐蚀、耐高温、高强度等特点,适用于强酸强碱性流体输送功能,实现流体净化处理和高效输送的双功能。
本实用新型动力式喷射气液接触反应泵包括喷嘴1、风机2、风机支座3、混合反应室4、扩大管5、泵腔室6,喷嘴1设置在泵腔室6的一侧,风机2通过风机支座3安装在泵腔室内,混合反应室4设置在泵腔室相对于喷嘴的一侧,混合反应室4为一个渐缩管,扩大管5与混合反应室4连接,进液口7安装在泵腔室6的下端,进气口与喷嘴1相连。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泵腔室6为圆形腔室。
所述喷嘴1、混合反应室4、扩大管5均为圆柱型管道。
所述喷嘴1前段为渐缩管,后段为渐扩管。
所述扩大管5为渐扩管道。
该泵采用纯钛金属材料制成,具有耐腐蚀、耐高温、高强度等特点,适用于强酸强碱性流体输送,如:氨水、氯酸盐、电解铜镍的电解液以及生产贵金属的强酸液(硝酸、硫酸、磷酸等)。
废气类气相蒸汽流体通过进气口进入喷嘴1后,高速喷出,使得泵腔室内形成负压,并通过风机2补充供能,液相流体通过进液口7吸入泵腔室6中,然后气液流体共同从泵腔室进入到混合反应室4,在混合反应室中接触混合反应,最后接触反应后的混合流体进入扩大管5,在重力的作用下,净化后的气相流体在扩大管上部,而液相流体则在重力作用下下降到扩大管下部,最终接触混合反应后的气液流体将在扩大管内分离,从而实现气液流体的高效运输和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2512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