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客车行李舱门平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24404.X | 申请日: | 2014-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395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初士雨;曹瑞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5/00 | 分类号: | B60J5/00;B62D25/10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王吉勇 |
地址: | 252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客车 行李 舱门 平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客车零部件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客车行李舱门平移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客车上的平移式行李舱门机构在设计结构和装配工艺存在以下弊端:调整点多、安装、调整时间长、开关沉重、材料成本高、可靠性差、密封性差、售后服务费用高。同时,客车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很容易造成行李舱进水,造成连接机构失效,使得舱门打开困难,这大大影响了客车舱门的使用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却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客车行李舱门平移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客车行李舱门平移装置,包括焊接在车体上的车身固定座,车身固定座上有长条孔;螺栓穿过上支座的长条孔和车身固定座的长条孔,与螺母配合将二者紧固,上支座下端还有圆孔;拐臂连接件的一端通过螺栓与上支座铰接,另一端通过螺纹与调节螺杆连接,调节螺杆与带杆球头的杆部连接;螺栓穿过行李舱门上的下支座的圆孔和带杆球头上的通孔,与螺母配合,将二者紧固。
优选的,气撑杆的一端与拐臂连接件铰接,另一端与焊接在车体上的撑杆支座铰接。
优选的,所述行李舱门的下端铰接有导向杆,导向杆的另一端与车体铰接。
优选的,所述行李舱门的上端安装有“L”型密封型材。
优选的,所述调节螺杆上有盲孔,外表面有正螺纹,盲孔内有反螺纹;正螺纹与拐臂连接件盲孔内的内螺纹配合;所述外表面还套有螺母。
优选的,所述带杆球头的杆部有反螺纹,并与调节螺杆的反螺纹配合。
优选的,所述螺栓穿过上支座上的圆孔,并与螺母配合将轴套紧固在两圆孔中间,轴套的两侧还有调整垫;所述轴套插在拐臂连接件的孔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改变以往采用前后端面固定的平移装置随行李舱门宽度变化的特点,将装置与车身的固定点调整到顶面固定,装置不需要根据仓门宽度不断调整,可有效减少装置的物料种类,利于通用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开启状态图;
图3为图1的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轴套结构图;
图5为图4的A-A向剖视图;
图6为调节螺杆的装配与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固定座结构图;
图8为图7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支座结构图
图10为图9的仰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上支座和车身固定座的配合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调整垫结构图;
图13为图11的B-B向视图;
图14为螺栓与上支座的装配图;
其中,1、车身固定座,2、密封型材,3、撑杆支座,4、上支座,5、拐臂连接件,6、行李舱门,7、调节螺杆,8、下支座,9、带杆球头,10、导向杆,11、螺栓,12、轴套,13、调整垫,14、车体,15、气撑杆,16、通孔,17、螺母,18、圆孔,19、长条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客车行李舱门平移装置,如图1-14所示:包括焊接在车体14上的车身固定座1,车身固定座1上有长条孔1;螺栓11穿过上支座4的长条孔19和车身固定座1的长条孔19,与螺母17配合将二者紧固,上支座4下端还有圆孔18;拐臂连接件5的一端通过螺栓11与上支座4铰接,另一端通过螺纹与调节螺杆7连接,调节螺杆7与带杆球头9的杆部连接;螺栓11穿过行李舱门6上的下支座8的圆孔和带杆球头9上的通孔16,与螺母17配合,将二者紧固。气撑杆15的一端与拐臂连接件5铰接,另一端与焊接在车体上的撑杆支座3铰接;所述行李舱门6的下端铰接有导向杆10,导向杆10的另一端与车体14铰接;所述行李舱门6的上端安装有“L”型密封型材2;所述调节螺杆7上有盲孔,外表面有正螺纹,盲孔内有反螺纹;正螺纹与拐臂连接件5盲孔内的内螺纹配合;所述外表面还套有螺母17;所述带杆球头9的杆部有反螺纹,并与调节螺杆7的反螺纹配合;所述螺栓11穿过上支座4上的圆孔,并与螺母17配合将轴套12紧固在两圆孔中间,轴套12的两侧还有调整垫13;所述轴套12插在拐臂连接件5的孔内;所述轴套12为尼龙材质;所述螺栓11长度为30mm~5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2440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快速更换结构
- 下一篇:尾缘回流双分级低氮氧燃气燃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