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绕线电阻及包括其的电阻柜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019608.4 | 申请日: | 2014-0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335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 发明(设计)人: | 康守军;肖刚;孔浩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辛格林纳新时达电机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C1/14 | 分类号: | H01C1/14;H01C3/2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弼兴律师事务所 31283 | 代理人: | 胡美强 |
| 地址: | 20180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阻 包括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阻及包括其的电阻柜,特别涉及一种绕线电阻及包括其的电阻柜。
背景技术
绕线电阻是电阻柜、制动柜、充电柜等设备的主要组成元件,通常以电缆或铜排串联起来的方式使用。但是,当电阻柜等设备使用在大功率电器设备上时,由于过载电流过大,可能引起电缆燃烧的危险,因此就只能使用铜排对绕线电阻进行串联。
而现有绕线电阻的接线端一般都是朝同一方向引出,当要将多个绕线电阻进行串联的时候,由于铜排需要绕过两个绕线电阻的端盖进行连接,这样不仅增加了铜排的用量,增加了成本,而且布设过多的铜排容易导致电阻柜设备内部走线较乱,且存在铜排之间相接触,引起短路的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多个绕线电阻进行串联时,所使用的铜排过长及电阻柜内部结构复杂且不安全的缺陷,提供一种绕线电阻及包括其的电阻柜。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绕线电阻,包括一电阻本体、分别设于该电阻本体两端的两端盖、从该电阻本体内部穿过的一螺杆、从该绕线电阻的两端引出的两接线端,该两接线端引出方向相反。使用时,可以将多个绕线电阻以首尾相连的方式串联使用。
较佳地,该两接线端为圆环端子。使用时,可以将所述接线端与铜排的接线端相连接,以实现多个绕线电阻的串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阻柜,其特点在于,包括如上所述的绕线电阻。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当需要将多个绕线电阻进行串联时,只需要用铜排将需要串联的多个绕线电阻首尾相连。这样,铜排无需绕过绕线电阻的端盖,实现直线连接,可以节省铜排材料,简化电阻柜内部结构,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一种绕线电阻的结构图。
图2为现有的一种绕线电阻的串联方式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绕线电阻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绕线电阻的串联方式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绕线电阻:1、20、30、40
电阻本体:2
端盖:3
螺杆:4
接线端:5、6
铜排: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绕线电阻1,包括一电阻本体2、两端盖3、一螺杆4、接线端5、接线端6。其中,所述的两端盖3设于所述的一电阻本体2的两端,所述的一螺杆4从所述的电阻本体2内部穿过,所述接线端5、接线端6位于所述的电阻本体2的两端,且朝相反方向引出。由于该接线端5、接线端6朝相反方向引出,当需要将多个绕线电阻20、30、40进行串联时,只需用铜排7将所述绕线电阻20的接线端6与所述绕线电阻30的接线端5相连,所述绕线电阻30的接线端6与所述绕线电阻40的接线端5相连。这样,铜排7无需绕过绕线电阻20、绕线电阻30、绕线电阻40的端盖3,就可实现直线连接。所述的接线端5、接线端6可采用圆环端子,以便于与铜排7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如上所述的一种绕线电阻的电阻柜。该电阻柜内部的绕线电阻串联方式如图4所示。由于所述电阻柜采用了上文所述中的技术方案,因而可以节省串联绕线电阻所需的铜排,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辛格林纳新时达电机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辛格林纳新时达电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1960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