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机械化修井作业地面油管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18695.1 | 申请日: | 2014-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60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付增;张辉;宋辉辉;苏秋涵;唐倩雯;戴超;闫文文;金鑫;张方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19/14 | 分类号: | E21B19/14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4 | 代理人: | 董庆田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械化 作业 地面 油管 分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工业的机械化修井作业辅助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机械化修井作业地面油管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普通作业修井下油管时,需要人工将油管一根一根分离出来,并将油管搬抬至油管枕上进行施工,作业工人劳动强度大,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目前机械化地面油管分离的方法主要采用机械臂抓取的方式,这种油管分离方式的地面设备庞大,安装繁琐,效率较低,且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械化修井作业地面油管分离装置,能够自动从整排油管中分离出单根油管,提高了作业的机械化程度,确保了施工安全;降低作业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安全隐患。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油管分离器、单根油管存放装置、油管桥,所述油管桥设置在油管输送装置其中一侧,所述油管输送装置的中心线与井口中线重合,所述油管分离器设置在油管桥内侧且油管的下方,所述单根油管存放装置设置在油管输送装置和油管分离器之间,所述油管输送装置向单根油管存放装置伸出两个油管输送装置抓取臂。
所述油管分离器包括举升臂、导向杆、支撑柱,所述举升臂和支撑住均纵向设置,而导向杆其中一端铰接在举升臂的上端,另一端搭接在支撑住上。
所述单根油管存放装置为两侧不等高的门形框架,单根油管存放装置离井口中线最远端的距离应大于油管分离装置离井口中线最近端的距离。
所述油管分离装置举升后,油管分离装置导向杆与单根油管存放装置导向杆相交或油管分离装置导向杆的最低端要高于单根油管存放装置的最高端。
所述油管举升装置抓取臂下降至最低端后,其最低端应低于单根油管存放装置的最低端,其抓取臂离井口中线的距离应小于单根油管存放装置最近端离井口中线的距离。
所述油管桥包括用来放置多根油管的横担,所述横担至少设置一层,所述横担坐落在下方的油管凳或油管上。
所述横担的两端设置有用来挡住油管下滑的挡块。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实现地面油管的自动分离,既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又减少了安全隐患;
2、结构简单,投资小,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地面油管分离装置的俯视图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地面油管分离装置的正视图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地面油管分离装置分离油管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油管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油管;2、挡块;3、横担;4、油管分离器;5、单根油管存放装置;6、油管输送装置抓取臂;7、油管输送装置;8、井口中线;9、井口;10、油管凳;41、举升臂;42、导向杆;43、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配合附图说明如下,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参照附图1-4,一种机械化修井作业地面油管分离装置,包括油管分离器4、单根油管存放装置5,与井口9附近的油管输送装置7配合使用,所述油管输送装置7其中一侧设置有油管桥,所述油管分离器4设置在油管桥内侧且油管1的下方,所述单根油管存放装置5设置在油管输送装置7和油管分离器4之间,所述油管输送装置7向单根油管存放装置5伸出两个油管输送装置抓取臂6,所述油管输送装置7的中心线与井口中线8重合。所述油管桥包括用来放置多根油管1的横担3,所述横担3至少设置一层,所述横担3坐落在下方的油管凳10或油管上。所述横担3的两端设置有用来挡住油管下滑的挡块2。所述油管分离器4包括举升臂41、导向杆42、支撑柱43,所述举升臂41和支撑柱43均纵向设置,而导向杆42其中一端铰接在举升臂41的上端,另一端搭接在支撑柱43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1869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柔性生物可降解复合材料
- 下一篇:一种耐酸碱耐腐蚀复合吸音板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