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采暖炉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018421.2 | 申请日: | 2014-0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422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 发明(设计)人: | 李吉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吉龙 |
| 主分类号: | F24B1/183 | 分类号: | F24B1/183;F24B1/191 |
| 代理公司: | 潍坊鸢都专利事务所 37215 | 代理人: | 尹金华 |
| 地址: | 26120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暖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暖炉。
背景技术
目前广大农村地区冬季取暖主要使用燃煤采暖炉,利用煤燃烧产生的热量加热水套,从而为暖气片提供热量。现有的采暖炉由于水套设置的不合理,传热效果较差,燃煤较多,造成资源的浪费,增加采暖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暖炉。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炉体水套和由炉体水套围成的燃烧腔,炉体水套后部设有与燃烧腔连通的出烟口,所述炉体水套上设有进水管,其特征是所述炉体水套的顶部设有炉盖,所述出烟口连接有烟囱水套,烟囱水套的内腔形成与出烟口连通的出烟通道,所述烟囱水套与炉体水套连通,烟囱水套的上部对称设有出水管和回水管;所述燃烧腔内至少设有一根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导热管,所述导热管的两端分别与炉体水套的前侧部和后侧部连通。
所述导热管为两根,其分别设置在燃烧腔的左右两侧。
所述燃烧腔的后部设有一根沿左右方向设置的导热管,所述导热管的两端分别与炉体水套的左侧部和右侧部连通。
所述导热管呈S型。
所述燃烧腔内设有内水套,所述内水套位于燃烧腔的上部,内水套的下部通过连接水套与炉体水套连通,所述连接水套将内水套与炉体水套之间间隙的底部封闭;所述炉盖的下部设有插入炉体水套与内水套之间间隙的挡烟装置,所述挡烟装置对应出烟口设有过烟口,所述挡烟装置的下端面高于连接水套的上端面,使挡烟装置与连接水套之间形成过烟间隙;所述内水套的上端面与炉盖的下表面之间留有过烟间隙;所述导热管位于内水套的下部。
所述炉体水套的前侧设有加煤口和可将加煤口封闭的炉门,所述内水套下端面的水平高度高于加煤口顶部的水平高度。
所述炉盖内设有炉盖水套,所述炉盖水套的上部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通过进水软管和出水软管分别与烟囱水套侧部设置的两个连接口连接;所述炉盖下部设置的挡烟装置为挡烟水套,所述挡烟水套的上部与炉盖水套连通,所述挡烟水套对应出烟口设有过烟口,所述挡烟水套的下端面高于连接水套的上端面,使挡烟水套与连接水套之间形成过烟间隙。
所述炉体水套内表面的中下部设有耐火材料层。
所述炉体水套上端面的水平高度高于内水套上端面的水平高度。
所述炉体下部设有炉篦,炉体的侧部设有可控制炉篦摆动的摇灰杆;所述炉体的底部设有可支撑炉体并与燃烧腔底部的出灰口对应的出灰仓,出灰仓上设有可将其出口封闭的出灰抽屉。
采用上述结构后,使用时,将烟囱水套的出水管和回水管分别与暖气片连通,煤在燃烧腔内燃烧直接加热导热管,并同时加热内水套、炉体水套和炉盖水套内的水,导热管内的水快速吸收热量并迅速与炉体水套内的水热交换,提高炉体水套内水的升温速度,同时燃烧产生的烟气从炉盖水套与内水套之间的间隙流入炉体水套与内水套之间的间隙,通过挡烟水套对烟气进行折流,使烟气与各水套充分换热,最后从炉体的出烟口排至烟囱的出烟通道内。本实用新型中各个水套可充分吸收煤燃烧产生的热量,并且导热管可快速传热,提高煤的利用率,降低采暖成本,且本实用新型中水套内的水升温速度快,房间升温效果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沿A-A线剖视的示意图;
图3为图2沿B-B线剖视的示意图;
图4为图2沿C-C线剖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采暖炉包括炉体水套1和由炉体水套1围成的燃烧腔2,炉体水套1的前侧设有加煤口10和可将加煤口10封闭的炉门23,炉体水套1后部的上方设有与燃烧腔2连通的出烟口9,炉体水套1后部的下方设有与炉体水套1连通的进水管3。在燃烧腔2内设有两根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导热管16,两根导热管16分别设置在燃烧腔2的左右两侧导热管16位于内水套4的下部,导热管16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炉体水套1的前侧部和后侧部。燃烧腔的后部也设有一根导热管16,此导热管16沿左右方向设置,导热管16的两端分别与炉体水套1的左侧部和右侧部连通。为在有限的空间内让导热管能充分吸热,导热管设计成S型,增大与炉火的接触面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吉龙,未经李吉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184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绿色催化合成螺羟吲哚衍生物的方法
- 下一篇:金属丝矫正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