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反重力热管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16985.2 | 申请日: | 2014-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83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向建化;张春良;陈创新;周伟;游先仁;陈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15/04 | 分类号: | F28D15/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凯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59 | 代理人: | 陈领 |
地址: | 510006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力 热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管领域,特别是一种工质能在反重力条件下仍能向上运动,能在上部加热,下部冷却的条件下实现高性能传热的反重力热管。
背景技术
相变传热是利用工质的形态发生改变时进行吸热和放热的一种传热方式;比如液态工质在汽化时吸收热量,在冷却时放出热量。相变传热作为一种潜热交换过程,不仅传热强度大,而且传热效率也很高,在数量上可以比一般固体材料导热大几个数量级。在实际应用中,受结构的限制常常出现加热段在上面,冷却段在下面的情况,这时,一般的吸液芯热管传热效率就会大大降低,传热效率甚至降低80%以上,因此吸液芯的毛细力和结构成为提高反重力热管传热效率的关键。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吸液芯一般可分为单一结构吸液芯和复合结构吸液芯两类。其中,单一结构吸液芯包括卷绕丝网芯、金属烧结芯、轴向沟槽芯、环形芯、月牙形芯、干道芯等;复合结构吸液芯包括丝网复合芯、丝网覆盖沟槽芯、板形干道芯和隧道式芯等。
从加工方法来看,目前有机械加工法、烧结法、金属卷绕丝、金属多孔发泡等方法。机械加工的微沟槽吸液芯抗重力性能差,成本较高;金属卷绕丝吸液芯结构工艺复杂,成本高;因此目前常用的主要是烧结吸液芯,其成型工艺规范、简单,容易批量生产,为此得到了广泛应用,复合吸液芯也可通过烧结法制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以上所述现有热管存在无法满足热源在上,冷却在下的散热方式的不足,提出一种工质在反重力状态下仍可向上运动的结构简单的反重力热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主要技术问题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反重力热管,包括外壳和设置于所述外壳内表面的吸液芯,在所述吸液芯内侧表面设置隔层,所述吸液芯的冷却段的厚度比加热段的厚度大,实现了工质在反重力状态下仍可向上运动,传热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所述吸液芯的横截面呈梯形结构。
所述吸液芯的横截面呈锥形结构。
所述吸液芯横截面两边线之间的夹角为2-50°,这样的构造传热效率提高最为明显。
所述吸液芯及隔层内形成腔体,所述腔体内盛装有相变物质。所述腔体可以为锥形结构。
所述外壳的内壁有轴向设置矩形沟槽或者螺旋状三角形沟槽,所述沟槽与铜粉或铝粉烧结形成的复合吸夜芯结构有利于增大毛细力。
所述外壳的材料可为铜或铝。
所述隔层的纵向截面形成的形状为梯形。
所述隔层设置于冷却段和绝热段的吸液芯内侧壁。
所述隔层设置于冷却段、绝热段和加热段的吸液芯内侧壁,且在所述加热段部设置若干通孔与所述吸液芯相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利用反重力结构实现了工质在反重力状态下仍可向上运动,且加工工艺简单,适合于大批量生产,易实现产业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反重力热管的纵向剖视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反重力热管中外壳横截面剖视结构图1;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反重力热管中外壳横截面剖视结构图2;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反重力热管中的吸液芯的纵向剖视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反重力热管中的吸液芯的横截面剖视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反重力热管中的隔层的纵向剖视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反重力热管中的隔层的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大学,未经广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1698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液体药液服用量杯
- 下一篇:一种手术室用防辐射铅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