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燃油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15766.2 | 申请日: | 2014-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63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国良 |
主分类号: | F02M31/16 | 分类号: | F02M3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83000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油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燃机的燃油供给系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内燃机燃油加热装置的改进。
背景技术
低温环境下工作的柴油发动机必须使用标号相符的燃油,否则柴油因低温而结蜡,从而导致发动机无法工作。为了解决在低温下使用十六烷值高而价格相对较低的燃油,人们采取了以下几种加热方案:
一.电加热方式。利用车辆有限的电能加热油路通道。此方案的优点是简单可行,但在北方的严冬环境下很难胜任,既消耗了较大的电能也增加了燃油的消耗,而且影响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二.冷却液加热方式。改动原有车辆发动机的冷却系统的循环通道,借助冷却液的热能加热燃油。这种方案对原有车辆发动机的冷却系统的通道改动较大。在低温恶劣环境下运行的柴油发动机本来就很难达到正常的机温,势必会影响发动机的整体性能,增加机械磨损和油耗。
三.废气加热方式。改变排气管或油管安装位置,使烟道通过油箱或使油管通过烟道加热。这种加热方案简单易行,但存在着燃油温度不易控制,可靠性差并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
四.双燃油箱布局方式。车辆配置双油箱,分别加注两种不同凝点的燃油,先利用低凝点的燃油启动发动机,等发动机温度达到正常温度后再切换燃油通道以期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这种燃油加热方案虽然可靠,但燃油管路切换复杂,控制阀门繁多,况且增加了一个体积庞大且价格不菲的燃油箱,使用过程中还要燃烧低凝点燃油。
五.燃油锅炉加热方式:此方案增设了盛放低凝点燃油的辅助油箱以及相配套的燃油锅炉和冷却液循环通道,体积大,价格高,安装繁琐,冷却液循环管道复杂,况且以燃烧低凝点燃油达到加热燃油的目的。
另外,还有利用热管技术加热燃油的技术方案。如,中国专利申请号ZL201220174814.3提出的“一种燃油加热装置”也存在以下不足:
1.罐体内充满燃油的加热罐,安装在炽热的排气管附近,况且在震动和炙烤的恶劣环境下工作,势必将影响车辆的行驶安全。
2.为保证燃油加热罐的产品可靠性,必须对燃油加热罐的质量有苛刻的技术要求。由于对罐体强度要求严格,产品的加工工艺变得复杂,增加了产品的制造成本。
3.安装燃油加热罐和所属部件的工序繁琐。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燃油加热装置,它利用热媒循环回路,把发动机工作时的废气余热收集导出,针对燃油进行加热,能有效避免上述加热方案的诸多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燃油加热装置,热管把排气腔和热媒腔贯穿其中,构成热媒加热罐。热管取热端置于排气腔通道内,热管散热端与热媒腔相连,热媒腔通过管路接口串接在热媒循环回路的通道中。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有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所述排气腔是排气管通道中的一部分。
所述热媒腔通过管路接口将热媒循环泵和换热器通过热媒管路组成回路,热媒循环泵受温控器控制。
所述的温度传感器与热媒腔相组合。
膨胀槽与热媒管路相通。
所述排气腔就是排气管通道中一段变径管道,增大直径用于补偿由热管和翅片占用排气通道的横截面积。
所述热媒腔与热媒循环泵、换热器组成循环回路,通道内的热媒是液态导热介质,可以通过热媒循环泵强制循环。温控器根据温度传感器上的信号,控制热媒循环泵的运行。
排气腔与热媒腔之间有烟气隔离板和绝热板。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因为排气腔与热媒腔之间有热管贯穿,热管的取热端置于排气腔内,热管的散热端置于热媒腔内,热媒腔通过管路接口接入热媒循环通道中,所以当发动机废气经排气腔流出时,排气腔内的废气余热由热管传导至热媒腔,使流经热媒腔的热媒受热,通过热媒将热量传导至换热器加热燃油。由于热管具有快速、高效传递热量的特点,并且无需外加动力。利用热管技术作为传导核心,不但有助于缩小本实用新型的体积,而且还有助于节省制造成本和减轻产品的重量。本实用新型尤其适用于寒冷地区使用柴油燃料的交通工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针对油箱燃油加热的实施例;
图2是本实用新型针对供油通道内燃油加热的实施例;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与排气腔组合的一个实施例;
图4是本实用新型采用法兰结构与排气腔组合的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国良,未经张国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157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进型折返式空气预滤器
- 下一篇:实现网络设备智能安装的系统及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