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热交换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12190.4 | 申请日: | 2014-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721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张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特域机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047 | 分类号: | F28D1/047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汤喜友 |
地址: | 510288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交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热交换装置是工业生产常用的冷却设备,其主要是用于将高温的冷却液冷却成低温冷却液,供制冷设备使用。目前,工业用热交换装置大多是采用风冷的形式对冷却液做降温处理,冷却时,管道中的高温冷却液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现有的热交换装置大多是包括管道、用于引入外部空气的散热风扇,管道包括多条散热集管和汇流管,多条散热集管并联且端部与汇流管连通,高温冷却液通过汇流管进入到散热集管,散热集管的间隙形成风道,降温后的低温冷却液通过汇流管输出。由于现有的散热集管均采用直通式的管道,因此,导致冷却液在散热集管中流过的距离较短,散热效率不够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装置,其能够在不增加体积的前提下,使冷却液流经的距离增大,提高散热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两个螺旋管、支撑架、散热风扇、连接于两螺旋管上端部开口的冷却液输入管以及连接于两螺旋管下端部开口的冷却液输出管,螺旋管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包括两个平行的直线段、以及分别位于两直线段两端呈半圆形的圆弧段,两螺旋管分别位于支撑架的两侧且其二者的直线段分别固定在支撑架上,散热风扇位于其中一个螺旋管远离支撑架的一侧。
该热交换装置包括两个支撑架,支撑架两侧分别设置有一排沿高度方向等间距排列的卡扣件,每一个卡扣件上均具有一直径与螺旋管的外径相等的C形卡槽,上下相邻的两卡扣件的距离与螺旋管的螺距相等,两螺旋管靠内侧的直线段两端一一对应的插装在两支撑架相应一侧的C形卡槽内。
支撑架的底部还设置有一支撑底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相比于现有的热交换装置,本实用新型采用螺旋管道代替现有的直线型的散热集管,增大了冷却液流经的长度,从而增加冷却液与冷风换热的时长,提高了散热效率,同时,采用螺旋管道可以减小热交换装置的体积,简化热交换装置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其中:10、螺旋管;20、冷却液输入管;30、冷却液输出管;40、散热风扇;50、支撑架;51、支撑底座;52、卡扣件;53、C形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2、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热交换装置,其包括两个螺旋管10、支撑架50、散热风扇40、连接于两螺旋管10上端部开口的冷却液输入管20以及连接于两螺旋管10下端部开口的冷却液输出管30,两螺旋管10并联,其内部用于供冷却液通过,螺旋管10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呈跑道型,其具体的是包括两个平行的直线段以及位于两直线段两端且呈半圆形的圆弧段,两螺旋管10分别位于支撑架50的两侧,且均固定在支撑架50上,具体的是,本实用新型包括两个上述的支撑架50,两支撑架50分别位于两螺旋管10的两端,支撑架5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排沿高度方向等间距排列的卡扣件52,每一个卡扣件52上均具有一直径与螺旋管10的外径相等的C形卡槽53,上下相邻的两卡扣件52的距离与螺旋管10的螺距相等,两螺旋管10靠内侧的直线段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的插装在两支撑架50相应一侧的C形卡槽53内,从而将两螺旋管10固定在一起,且支撑架50的底部还设置有一支撑底座51,该支撑底座51用于与设备的基座固定,将两螺旋管10固定后形成的散热管道固定。
散热风扇40则位于其中一个螺旋管10远离支撑架50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高温的冷却液从冷却液输入管20进入,由冷却液输入管20将高温冷却液分流给两个螺旋管10,散热风扇40使冷风从螺旋管10的相邻两层管道之间形成的间隙通过,冷风在通过上述间隙时与螺旋管10内部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最终从螺旋管10下部的开口向冷却液输出管30输送低温的冷却液。
由于采用螺旋管10输送冷却液,使冷却液流经的距离增加,从而增加了冷却液与冷风换热的时长,从而提高了散热的效果,并且螺旋管10不会增大热交换装置的体积。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特域机电有限公司,未经广州特域机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1219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容式边缘传感器
- 下一篇:煤气倾动式矩形熔化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