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雷保安器遥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11737.9 | 申请日: | 2014-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605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郭平;王智博;栾长文;廖首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同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9/00 | 分类号: | H02H9/00;G01R3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802 上海市嘉***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雷 保安 器遥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雷保安器遥信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防雷保安器遥信装置的设计有很多种,其主要防雷部件有限压型、开关型、及组合型,限压型器件的典型是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如压敏电阻等,而开关型的典型代表是气体放电管。
压敏电阻有漏流的缺点、而气体放电管则存在续流的缺点。对于电源来说,续流的危害比较大、因此不建议采用纯放电管结构的防雷保安器。纯压敏电阻型的在防雷保安器中目前仍有一定的使用比例,主要是因为其漏流对电源的影响较小、不太受到关注,但因为电源波动及器件参数差异等因素的影响,纯压敏电阻的使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漏流日趋增大,影响防雷器的使用寿命。
但目前各种防雷保安器遥信装置只具备防雷功能,而在遭到雷击后一旦超出防雷保安器的保护水平,则防雷保安器会劣化而失效,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用户或被用户发现,无法实现远程控制,大部分防雷保安器因其失效状态需要在用户检修后才能发现,因而防雷保安器在用户检修发现之前,由于防雷保安器失效后的对雷电的抑制能力就不存在了,雷电天气极易导致雷击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目前防雷保安器遥信装置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漏流现象、实现远程控制的防雷保安器遥信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雷保安器遥信装置,它包括防雷保安器、采样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防雷保安器与采样装置连接,采样装置与控制装置连接;所述防雷保安器由第一弹片、第二弹片、底座、旋转件、拉结件和外壳组成,所述底座位于外壳内,所述旋转件固定在底座上,旋转件的底部与拉结件连接,旋转件的头部顶紧第一弹片,所述第一弹片的一端固定在底座上,另一端通过防雷部件与底座上的固定件连接。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旋转件的头部对应的外壳处设有观察窗口,所述旋转件的头部染成两种不同颜色。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防雷部件为压敏电阻,所述压敏电阻通过锡焊与底座上的固定件连接。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采样装置包括轻触开关和采样电路,所述轻触开关与采样电路连接,所述旋转件的下部设有尖角,所述尖角能带动轻触开关闭合。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采样装置还包括GPRS装置,所述采样装置通过GPRS装置与互联网连接,所述控制装置与互联网连接。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拉结件为弹簧。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控制装置设有短信平台。
本实用新型实施的优点: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防雷保安器与采样装置连接,采样装置与控制装置连接;防雷保安器由第一弹片、第二弹片、底座、旋转件、拉结件和外壳组成,底座位于外壳内,旋转件固定在底座上,旋转件的底部与拉结件连接,旋转件的头部顶紧第一弹片,第一弹片的一端固定在底座上,另一端通过防雷部件与底座上的固定件连接,因此防雷保安器遥信装置的无漏流现象、防雷保安器失效后第一时间通知用户、实现远程控制,防止雷击事情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防雷保安器遥信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雷保安器的内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旋转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外壳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一种防雷保安器遥信装置,它包括防雷保安器1、采样装置3和控制装置7,防雷保安器1与采样装置3连接,采样装置3与控制装置7连接;防雷保安器1由第一弹片12、第二弹片11、底座14、旋转件10、拉结件8和外壳17组成,底座14位于外壳17内,旋转件10固定在底座14上,旋转件10的底部与拉结件8连接,旋转件10的头部9顶紧第一弹片12,第一弹片12的一端固定在底座14上,另一端通过防雷部件与底座14上的固定件13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同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同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1173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室内用隔离开关起重吊架
- 下一篇:天车机器人防脱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