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预应力管桩自平衡法试验用一次性千斤顶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010835.0 | 申请日: | 2014-0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543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 发明(设计)人: | 徐勇;许孝滨;雷蕊;刘曰伟;甄黎;高玉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王吉勇 |
| 地址: | 25003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预应力 平衡 试验 一次性 千斤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应力管桩自平衡法试验用一次性千斤顶。
背景技术
随着混凝土预应力管桩的广泛使用,采用自平衡法对管桩进行测桩也逐步发展起来。采用自平衡法测桩最主要的装置是一种通过精心设计可用于加载的荷载箱,该装置主要由连接上下两段桩头处的定位承重钢板及内部的油压千斤顶构成。将荷载箱固定在管桩事先计算好的平衡点处,通过内置的油压千斤顶施压,推动上定位板及下段桩,实现上下两节桩分别向上和向下运动,通过连接在荷载箱上的位移传递装置将位移信号传递到地面,实现数据分析。
普通的混凝土桩荷载箱事先在平衡点处焊接,然后灌注混凝土,形成桩体后荷载箱周围有混凝土体的包裹与桩形成一体,不易受外界环境干扰;而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都是已经在工厂中事先制好,如用普通的荷载箱在打桩过程中会出现挤土效应,严重影响荷载箱的结构性能。一般都是制作专用的荷载箱,内部结构相比普通混凝土荷载箱要复杂很多,因此无论是设计还是进行安装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预应力管桩自平衡法试验用一次性千斤顶,该装置结构简单,稳定性强,安装简便,加载吨位大,适用于各种型号的管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预应力管桩自平衡法试验用一次性千斤顶,包括上定位板、下定位板、下承载套和油缸,其中,所述上定位板为圆形板、下定位板为环形板,下承载套固定于下定位板的下端,下承载套为圆柱筒状,油缸设置于上定位板和下承载套之间。
所述下定位板为环形板,其内径大于油缸外径。
所油缸的缸头体贯穿下定位板的内环处并顶在上定位板上。
所述上定位板上焊接有两个上位移传感器。
所述下定位板上焊接有两个下位移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自平衡操作:试验过程中荷载箱放在自平衡点位置,上部的管桩与荷载箱的上定位板相焊接,下部管状与下定位板相焊接。加压过程中油缸向上穿过下定位板的开口顶在上定位板上,推力通过上定位板传递到上节管桩;油缸上顶的反力传递到下承载套上,进而通过下定位板传递到下节管桩上,这样通过在自平衡点处对管桩进行上顶下压实现管桩的自平衡操作,上、下位移传感器分别检测上、下节管桩的移动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结构简单:本荷载箱只有两块圆形定位板,放置油缸的下承载套和千斤顶四部分组成,没有复杂原件,能够保证工作的时候能够正常进行;
2、承载力大:荷载箱内径几乎约等于管桩的内径,使得可以将油缸做的足够大,进而增加了千斤顶的吨位要求,满足试验的承载力;
3、操作简便:安装完荷载箱进行试验时,只需将千斤顶油管接到油泵上,按照测试软件加压到额定的出力即可,没有其他的操作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
其中,1、上定位板,2、下定位板,3、下承载套,4、油缸,5、油管;6、上位移传感器,7、下位移传感器,8、地面位移传感器;9、液压加载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预应力管桩自平衡法试验用一次性千斤顶,包括上定位板1、下定位板2、下承载套3和油缸4,其中,上定位板1为圆形板、下定位板2为环形板,下承载套3固定于下定位板2的下端,下承载套3为圆柱筒状,油缸4设置于上定位板1和下承载套3之间。
下定位板2为环形板,其内径大于油缸4外径。
油缸4的缸头体贯穿下定位板2的内环处并顶在上定位板上。
上定位板1上焊接有两个上位移传感器6。
下定位板2上焊接有两个下位移传感器7。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试验过程中荷载箱放在自平衡点位置,上部的管桩与荷载箱的上定位板1相焊接,下部管状与下定位板2相焊接。加压过程中油缸4向上穿过下定位板2的开口顶在上定位板1上,推力通过上定位板1传递到上节管桩;油缸4上顶的反力传递到下承载套3上,进而通过下定位板2传递到下节管桩上,这样通过在自平衡点处对管桩进行上顶下压实现管桩的自平衡操作,上、下位移传感器7分别检测上、下节管桩的移动量。
本荷载箱的安装方法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未经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108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