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节流口式阻尼可调减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09104.4 | 申请日: | 2014-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560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郭孔辉;郑美玉;李书旭;赵志文;战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9/34 | 分类号: | F16F9/34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朱世林;王寿珍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流 阻尼 可调 减振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减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各种机动车辆的节流口式阻尼可调减振器。
背景技术
汽车的乘坐舒适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汽车悬架系统中,由于弹性元件受不平路面的冲击作用产生往复振动,与弹性元件并联安装的减振器,可以有效地衰减往复振动,改善汽车行驶平顺性。
现有技术中,汽车悬架系统中采用的减振器多是液力减振器,其工作原理是:当车身和车轮间受振动出现相对运动时,减振器内的活塞上下移动,减振器腔内的油液反复地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内。此时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间的内摩擦对振动形成阻尼力,使汽车振动能量转化为油液热能,再由减振器缸体散发到大气中。
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圆形节流孔式阻尼可调减振器,主要由活塞杆、转动阀杆、活塞以及各缸体等构成,这种结构的减振器通过转动阀杆来实现减振力的变换,可以按三个阶段变换减振器内节流孔的流通面积,从而控制减振器阻尼力为所需的大小。但由于该减振器的节流孔采用的全部都是圆形的通孔,在调节其油液流量时,油液流量变化的变换规律不易控制,并且会产生骤开或骤停的现象,使得油液流量变化不连续,进而影响汽车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节流口式阻尼可调减振器,使减振器内的油液流量变化规律简单、易控制,油液流量以渐变的方式改变,克服现有技术中因节流口骤开或骤关使油液流量变化不连续的缺点,使汽车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得以提升。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节流口式阻尼可调减振器,主要包括底阀总成1、储油缸2、工作缸3、活塞阀总成4、空心活塞杆5、阀芯7、阀芯杆8、导向器9、传动接头10、步进电机11、防尘罩12和两个吊环13。所述的活塞阀总成4固定在空心活塞杆5的端部,嵌套在工作缸3内部,将其分成上腔和下腔,所述工作缸3置于储油缸2内,工作缸3和储油缸2之间为储油腔,工作缸3下端安装有底阀总成1,工作缸3上端装有导向器9,对空心活塞杆5进行导向,并对工作缸3上腔和储油腔进行密封。
空心活塞杆5下端设有节流口6,内部设有阀芯7和阀芯杆8,阀芯杆8与阀芯7同轴固定连接,固定在防尘罩12内部的步进电机11通过传动接头10驱动阀芯杆8转动。
优选地,节流口6与阀芯7配合形成可调节流口;阀芯7设计成圆柱阶梯型,节流口6为与之配合的三角形孔,两者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形成可调的节流口。
步进电机11的驱动线缆通过防尘罩12上侧小孔伸出,连接车辆控制系统。
上下吊环13分别与车架和车轮支架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
当车辆行驶在不同路面时,车架和车轮支架相对运动,使得本实用新型中的活塞阀总成4上下运动;
步进电机11根据输入的控制指令驱动阀芯杆8转动,使得阀芯杆8和空心活塞杆5相对转动,故可调节由节流口6与阀芯7组成的节流口面积不断变化,由此改变油液流过节流口的流量,而达到调节阻尼力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在传统双筒减振器油液流通的基础上,在活塞杆上加入了连通工作缸上下腔的可调节流孔,实现阻尼可调;
通过三角形节流孔的独特设计,使得阀芯转动时,可以得到可调节流口面积呈近似线性变化,使减振器阻尼系数发生连续变化,变化趋势较平缓,阻尼变化范围较大;不仅能克服现有技术中因节流口骤开或骤关使油液的变化不连续的缺点,而且能较精确获得步进电机转角和节流口面积变化关系;
本实用新型能够满足大多数的悬架控制策略对节流口变化的要求,便于阻尼可调减振器与半主动悬架系统的匹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可调节流口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3(a)是可调节流口结构中圆柱阶梯型阀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3(b)是图3(a)的左视图;
图4(a)是可调节流口结构中三角形节流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4(b)是图4(a)的左视图。
图中:
1、底阀总成;2、储油缸;3、工作缸;4、活塞阀总成;5、空心活塞杆;6、节流口;7、阀芯;8、阀芯杆;9、导向器;10、传动接头;11、步进电机;12、防尘罩;13、吊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091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减震器的油封导向装置
- 下一篇:随动感应型离合器助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