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稳定火焰低NOx燃烧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08824.9 | 申请日: | 2014-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187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厉亚宁;孙毅;赵薇;徐璟;艾国;张伟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D14/26 | 分类号: | F23D14/26;F23D14/46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韦庆文 |
地址: | 10010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稳定 火焰 nox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业管式炉的燃烧器,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燃料分级稳定火焰低NOX燃烧器。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管式炉燃烧器燃烧技术的发展和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对燃烧器排放指标的要求越加严格。新标准规定烟气中NOx排放指标要求控制在50ppm以下,低NOx排放值成为当今衡量燃烧器产品的重要技术指标。
为了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低NOx燃烧器在技术上得到了不断发展。其通过空气分级、燃料分级、烟气回流等燃烧技术来降低燃烧过程中NOx的生成量。三种技术的主要目的都是降低火焰区温度,避免火焰存在局部高温区,减少热力学氮氧化物量。火焰区温度越低,热力学氮氧化物生成量越低。但是随着火焰区温度的降低,火焰燃烧的稳定性也随之降低,极易出现脱火、熄火等安全隐患。目前低NOx燃烧器普遍存在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不强的问题,尤其在开工初期或低负荷工况,极易出现脱火、熄火现象。需要发明一种利用燃料分级、烟气回流技术的稳定火焰燃烧器,来提高低温火焰的稳定性。提高加热炉操作的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传统低NOx燃烧器的上述缺点,实现既能减少火焰燃烧高温区的存在,又能稳定燃烧的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石油化工行业管式加热炉用新 型稳定火焰低NOx燃烧器,依靠燃烧器燃料喷枪的独特布局和耐火砖的特殊结构形式,将燃烧器火焰燃烧区拉大,延长燃烧反应时间。同时,本申请的燃烧器利用耐火砖和稳焰板形成烟气再循环,并且利用耐火砖特殊结构形成的稳焰环,使燃烧火焰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完成其上述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自身的独特结构将燃料分级技术、烟气再循环技术集为一身,同时利用稳焰板和独特的耐火砖结构来提高燃烧稳定性,从而实现NOx低排放,燃烧高稳定性的发明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稳定火焰低NOx燃烧器,其设置在管式炉的炉膛15内,其包括筒体2、耐火砖6、瓦斯喷枪4、长明灯3,所述耐火砖6位于所述筒体2上部,所述耐火砖6内部形成通道为火道14并且该火道14与筒体2同心,其特征在于:
每只瓦斯喷枪4包括主管16、主管瓦斯喷头8、分支管5、分支管瓦斯喷头7;
所述主管16为直管,其底端由筒体2内穿过,其顶端由所述耐火砖6外周通过,该主管16的顶端伸到所述炉膛15内,所述主管16的顶端连接所述主管瓦斯喷头8;
所述主管16在所述耐火砖6底部位置处分出连接管件连接所述分支管5,所述主管16与分支管5互相平行并且分支管5在所述火道14内沿竖直向上方向设置,所述分支管5顶端连接所述分支管瓦斯喷头7;
所述主管瓦斯喷头8的高度高于所述分支管瓦斯喷头7的高度,使主管瓦斯喷头8与分支管瓦斯喷头7与助燃空气分阶段燃烧。
所述主管16中所述耐火砖6底部处分出连接管件为90度弯头;
所述分支管5与所述耐火砖6内壁之间间距为5~10mm;
所述主管瓦斯喷头8顶部与耐火砖6顶部之间距离为20mm;
所述主管瓦斯喷头8的高度高于所述分支管瓦斯喷头7的高度60~150mm。
分支管瓦斯喷头7喷出的燃料在耐火砖6出口凹槽10处形成气体漩涡。保 证高温烟气能够通过耐火砖6出口竖直通孔12和水平通孔13喷出,引燃主管瓦斯喷头8喷出的二级燃料。提升火焰稳定性。
沿筒体2与耐火砖6外围设置3~4支瓦斯喷枪4。
所述筒体2下部连接风道蝶阀1,所述风道蝶阀1与所述筒体2内部相连通形成内部通道作为助燃空气通道19。
流经燃烧器筒体2的助燃空气由助燃空气通道19进入火道14。
所述耐火砖6的顶部出口沿其内圆周设置突沿11,所述突沿11的内径小于所述火道14直径,所述突沿11下方沿耐火砖内圆周设置凹槽10。
所述耐火砖6中,所述凹槽10沿其内圆周均匀设置水平通孔13,所述突沿11上与上述水平通孔13对应位置设置与各水平通孔13贯通的竖直通孔12。
所述凹槽10沿其内圆周均匀设置6~8个水平通孔13,所述突沿11上竖直通孔12数量与水平通孔13数量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0882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轴类工件加工工艺
- 下一篇:矿用油缸缩径再造成形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