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应急救护给氧面罩与头颈部连接固定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006431.4 | 申请日: | 2014-01-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478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 发明(设计)人: | 徐圆妃;金伟琼;徐晓烨;李梅;杜泽辉;陈早早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医科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M16/06 | 分类号: | A61M16/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25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急 救护 面罩 颈部 连接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应急救护给氧面罩与头颈部连接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给氧面罩,是进行心肺复苏时用于集中氧气、提高氧浓度的一种工具。与未使用给氧面罩时进行的人工呼吸相比,具有提高病人每分钟供氧量改善组织缺氧状态等优势。同时,由于避免了直接的口对口呼吸,减少了交叉感染的机会。
目前在国内,大部分医护人员在做给氧时仍然使用传统的给氧面罩固定方法,即“双C”手法固定氧气面罩,该方法使用时间长、安全可靠,但不足之处在于对抢救人员的人数和体能以及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即施救者必须是专业人员,而且需使用双手固定,这对做心肺复苏的现场条件就有了一定的要求。
大部分情况下,灾难等的发生都是不可预见的,历时极短,而现场未必会有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施救者的人数也不一定足够。调查显示,一般人生命救护的黄金时间为受到伤害后的5分钟以内,由于时间紧迫、技术要求高、施救者人数有限等原因,“双C”手法的使用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真正做到应急。
针对可能出现的专业人员体力不足、人数不够或者没有专业人员位于事发现场的情况,开发出一款用于进行呼吸抢救时打开气道和固定头颈部及氧气面罩的简易工具是很有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应急救护给氧面罩与头颈部连接固定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措施:
一种应急救护给氧面罩与头颈部连接固定装置,包括头颈部固定支架、给氧球囊面罩固定部分、面罩与支架连接绑带,所述的头颈部固定支架与给氧球囊面罩固定部分之间由面罩与支架连接绑带连接;
所述头颈部固定支架底部平整、顶部开设有下凹的弧面、侧面为一个上窄下宽的梯形;
所述给氧球囊面罩固定部分由球囊面罩和宽边尼龙绳套圈组成,宽边尼龙绳套圈套于球囊面罩边缘;
所述面罩与支架连接绑带上设置有日字扣长短调节件;
所述头颈部固定支架顶部开设下凹的弧面两端设置有绑带固定开口;
所述面罩与支架连接绑带两端各设置有一个日字扣长短调节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实用,生产成本低,使用方便,易上手操作、对专业技术要求不高、固定效果好,非紧急抢救情况下使用该产品,可以解放专业人员的另一只手,避免单手给氧带来误差,或者人员不足无法实施操作等意外情况的发生,而针对紧急抢救现场,即使是在无专业人员的情况下,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也可以根据使用指导摆放并固定好复苏装置,对患者进行第一时间的抢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头颈部固定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给氧球囊面罩固定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面罩与支架连接绑带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一种应急救护给氧面罩与头颈部连接固定装置,包括头颈部固定支架1、给氧球囊面罩固定部分2、面罩与支架连接绑带3,所述的头颈部固定支架1与给氧球囊面罩固定部分2之间由面罩与支架连接绑带3连接;所述头颈部固定支架1底部平整、顶部开设有下凹的弧面6、侧面为一个上窄下宽的梯形;所述给氧球囊面罩固定部分2由球囊面罩和宽边尼龙绳套圈组成,宽边尼龙绳套圈套于球囊面罩边缘;所述面罩与支架连接绑带3上设置有日字扣长短调节件4;所述头颈部固定支架1顶部开设下凹的弧面6两端设置有绑带固定开口5;所述面罩与支架连接绑带3两端各设置有一个日字扣长短调节件4。
下凹的弧面6最低点距离头颈部固定支架1底面的高度为14cm。抢救过程中,病人的头颈部至于下凹的弧面6上,由于下凹的弧面6两端相对高出,病人正好卡放其中,头部不易晃动。病人头颈部放入后,由于颈部垫高,脑颅部自然下垂,下颌骨自动抬起,因此气道打开,便于进一步抢救计划的实施。
将头颈部固定支架1与给氧球囊面罩固定部分2相结合。气道打开后,送上球囊面罩,置于病人口鼻部,调节位置确保密封状态良好。
拉起松弛状态的面罩与支架连接绑带3,通过日字扣长短调节件4调节其长度。该设置一方面解放了实施抢救者的另一只手,抢救者可以不用专门用一只手固定球囊面罩,影响抢救质量,另一方面,在抢救人员较少时,也可以进行系列操作,不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医科大学,未经温州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0643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全封闭一体式核酸扩增与检测管
- 下一篇:固液两用蒸馏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