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止倒吸的含氨废气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06298.2 | 申请日: | 2014-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03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沈业清;沈业录;金伟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尤特威热处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32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花桥***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止 废气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体涉及一种防止倒吸的含氨废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有毒气体,氨对接触的皮肤组织都有腐蚀和刺激作用。氨对动物或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氨被吸入肺后容易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运氧功能。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痰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同时可能发生呼吸道刺激症状。若吸入的氨气过多,导致血液中氨浓度过高,就会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而引起心脏的停搏和呼吸停止,危及生命。长期接触氨气,部分人可能会出现皮肤色素沉积或手指溃疡等症状。
所以在工业生产中,我们要对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氨气的废气、尾气进行回收,不能使氨气直接排放在空气当中,致使氨气中毒事件发生。而氨气的废气、尾气回收,通常是利用氨气易溶于水的物理特性,将氨气直接通入到泄氨池里使氨气溶解在水中,以达到不直接对空直排放的目的。但是,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一溶入水后就会使管道里的压强小于大气的压强,而氨气溶解与水的速度远远超过尾气氨的排放速度,这就使废气放空管道中压力因得不到补偿而迅速下降,导致大气压将泄氨池中的水压入泄氨管道,这样泄氨池中的水会沿着泄氨管道回流到制氨提纯等装置当中,引起倒吸的情况发生。
在热处理行业中的氮化炉渗氮时,液氨经高温分解后会排放废气,废气的主要成分为氨气、氢气和氮气。该行业不适合制备可吸收氨气的泄氨池,因为这种方法会浪费大量的水资源。同时,为了防止倒吸情况的发生,必须根据热处理行业中的氮化炉渗氮时的特点,制备一种专门用于此行业的防止倒吸的含氨废气处理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防止倒吸的含氨废气处理装置,该装置可防止倒吸现象的发生,在吸收处理废气中的氨气时,保证安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止倒吸的含氨废气处理装置,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上设有进水口、出水口、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出水口设于筒体的侧面底部,所述进水口、进气口和出气口设于筒体的上部,且所述进气口设有通往筒体内的进气口管道,所述进气口管道的底端靠近筒体的底部,还包括支撑架和防倒吸装置;所述支撑架包括立设于地面上的两根平行支撑杆和水平设于两根支撑杆顶端的横板,所述横板上设有三个固定孔,三个固定孔分别与进水口、进气口和出气口的外径匹配;所述防倒吸装置设于筒体外的进气口的管道上。
优选的,所述防倒吸装置为一缓冲罐,所述缓冲罐通过管道连接在筒体外的进气口的管道上。
优选的,所述进气口管道的内径不小于20mm。
优选的,所述筒体内的上部设有过滤网,所述进水口的管道的底端设于所述过滤网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势在于: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筒体内的进气口管道的内径远大于普通进气管道的内径,且筒体外部的进气口的管道上还设有防倒吸装置,因此,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时候不用担心会出现倒吸的情况;同时由于考虑到各种管道的自重的问题,防止出现管道的折叠而阻碍气体或水的畅通,在筒体的上部设置了用于支撑三种管道重量的支撑架,使得该装置使用时更为可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公开的一种防止倒吸的含氨废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筒体2.进水口3.出水口4.进气口5.出气口6.支撑架61.支撑杆62.横板7.防倒吸装置8.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尤特威热处理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尤特威热处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062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制备抗PID薄膜的方法
- 下一篇:低速电动车大电流接触器控制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