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油井动液面深度检测接头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004309.3 | 申请日: | 2014-01-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698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 发明(设计)人: | 周伟;李太福;许奎;易军;张元涛;辜小花;贾威;姚立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科技学院 |
| 主分类号: | E21B47/047 | 分类号: | E21B47/047;E21B47/14 |
| 代理公司: | 重庆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6 | 代理人: | 余锦曦 |
| 地址: | 400023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油井 液面 深度 检测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开采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实现油井动液面深度检测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石油开采的过程中,通过检测油井动液面深度,能够科学地了解油井供应能力,确定抽油泵的沉没深度、油层压力,分析能量衰减的异常原因等,从而合理安排采油工艺,使油井产油率最大化。因此,油井动液面深度的检测在油田开发中显得十分重要。
现有的油井动液面深度检测装置有多种,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油井液面回声检测装置和油井动液面深度检测系统(申请号:201320180942.3,授权公告号:CN203257408U),该专利文献中提到一种利用回声检测油井动液面深度的装置,声音的发送和接收装置,该装置利用回声检测动油液面的深度,但是该装置采用多个发音器发声,安装结构复杂,管腔内的各种安装结构容易造成声波反射,影响测试结果。也有采用声弹枪作为发声装置的,但是声弹成本较高,供存管理比较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井动液面深度检测接头,通过减化发声结构和拾音结构的安装关系,降低硬件设计成本。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油井动液面深度检测接头,其关键在于: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下端口设置有法兰盘,所述连接管的上端口固定有敞口喇叭,在连接管的侧壁上还安装有拾音器,所述拾音器的拾音口与所述连接管的管腔相通。
作为进一步描述,所述连接管的上端口的管壁密封连接在所述敞口喇叭的喇叭罩上。
为了实现连接管与所测油井管道的可靠连接,在所述法兰盘上设置有连接螺母。
为了保证拾音器的稳定性,所述拾音器为驻极体话筒,该拾音器套接在安装座中,所述安装座固定在连接管的管壁上。
作为进一步描述,在所述拾音器与安装座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层,在所述安装座与连接管的管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层。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密封层和第二密封层均为环氧树脂。
作为优选,所述安装座为六角螺母。
本实用新型的显著效果是:利用敞口喇叭作为发声器,利用法兰盘将油井的油管和连接管的管腔相连,构成柱状声场,利用拾音器获取声场中的声音信号,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各种设备成本低,而且管腔中的干涉结构少,减少声音信号的反射,再配合后续电路的信号处理,有效提高了设备检查的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拾音器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油井动液面深度检测接头,包括连接管1,所述连接管1的下端口设置有法兰盘2,所述连接管1的上端口固定有敞口喇叭3,其中,敞口喇叭3的喇叭罩罩壁与连接管1上端口的管壁密封连接,当连接管1下端的法兰盘2通过连接螺母5连接在油井管道上时,连接管1、敞口喇叭3以及油井管道中的空气柱整体形成一个密封的柱形声场模型,在连接管1的侧壁上还安装有拾音器4,拾音器4的拾音口与所述连接管1的管腔相通。
通过敞口喇叭3发出声音信号,当管道中油井动液面的深度不一样时,反射声波的频域特性和时域特性均有所不同,配合后续电路的处理,可以精准的确定动液面的深度。
如图2所示,为了保证拾音器4的稳定性,所述拾音器4为驻极体话筒,该拾音器4套接在安装座6中,所述安装座6固定在连接管1的管壁上,为了便于实施,所述安装座6为一颗六角螺母。
为了保证管状声场的密封性能,在所述拾音器4与安装座6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层7,在所述安装座6与连接管1的管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层8,其中,所述第一密封层7和第二密封层8均为环氧树脂。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作出多种类似的表示,如:改变拾音器4的安装固定关系,改变连接管1的尺寸和材质等等,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科技学院,未经重庆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0430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