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复位弹簧的拉索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003445.0 | 申请日: | 2014-01-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848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 发明(设计)人: | 汪祥;刘占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5B15/00 | 分类号: | E05B1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金玺 |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复位 弹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拉索,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复位弹簧的拉索。
背景技术
目前,如图1所示,常见的拉索主要由钢丝1′和套管2′组成,操作机构3′和执行机构4′分别连接在拉索的钢丝1′的两端,其中,所述操作机构3′一般与操作端连接,例如门把手,所述执行机构4′通常连接在完成所需动作的机构上,例如门锁。
在操作机构3′的带动下,钢丝1′在套管2′中运动,将力和位移传递到执行机构4′。当操作结构3′释放时,钢丝在执行机构4′的复位弹簧或者操作机构3′的复位弹簧的带动下复位。钢丝1′在套管2′中运动存在摩擦阻力,尤其在拉索走向恶劣(当拉索的路径上出现半径小于200mm的折弯,可以认为拉索走向恶劣)时,钢丝1′在套管2′中的运动阻力变得很大,执行机构4′或者操作机构3′中的复位弹簧无法带动拉索中的钢丝1′复位,从而引起执行机构4′的运动阻滞,甚至导致执行机构4′的功能失效,造成例如:如行李箱锁无法锁止、发动机盖锁无法锁止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复位弹簧的拉索,该拉索能够解决拉索复位过程中受阻滞而导致执行机构失效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具有复位弹簧的拉索,包括管套及在所述管套内滑动的索芯,所述管套内固定有第一推挡块,所述索芯上固定有第二推挡块,所述第一推挡块和所述第二推挡块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套设在所述索芯上,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推挡块和第二推挡块相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推挡块为锥台形推挡块,所述锥台形推挡块包括第一锥面和第二锥面,所述第一锥面与所述复位弹簧相接,所述第二锥面的直径大于所述复位弹簧的内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锥面的直径小于所述复位弹簧的内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推挡块与所述复位弹簧相接一侧的端面为圆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推挡块与所述复位弹簧相接一侧的端面的内径大于所述复位弹簧的内径。
进一步地,所述管套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操作部连接端和执行部连接端。
进一步地,所述操作部连接端和所述执行部连接端为开设在所述管套两端的环形槽。
进一步地,所述索芯为钢丝。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复位弹簧的拉索通过在管套及索芯上设置推挡块和复位弹簧,有效地解决了拉索的索芯复位过程中受阻滞而导致的执行机构失效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拉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具有复位弹簧的拉索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具有复位弹簧的拉索的第一推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做详细描述。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复位弹簧的拉索包括管套2及在所述管套2内滑动的索芯1,优选地,所述索芯1为钢丝,所述管套2为钢质管套,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其它材质的锁芯和管套,并不局限于上述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管套2内固定有第一推挡块51,索芯1上固定有第二推挡块52,所述第二推挡块52可与所述索芯1焊接连接,也可以一体成型,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推挡块51和第二推挡块52相对地设置在所述索芯1上,并且在所述第一推挡块51和第二推挡块52之间还设置有复位弹簧6,所述复位弹簧6套设在所述索芯1上,并且所述复位弹簧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推挡块51和第二推挡块52相接。使用时,如图2所示,在操作部(未示出)的带动下,拉索中的索芯1相对于管套2朝着第一推挡块51的方向移动,索芯1上的第二推挡块52朝着第一推挡块51的方向压缩复位弹簧6;当操作部被释放后,复位弹簧6朝着第二推挡块52的方向将伸长,推动第二推挡块52反向移动,从而带动索芯1反向移动,实现索芯1的复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034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