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异形紧固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03441.2 | 申请日: | 2014-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568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1 |
发明(设计)人: | 李伟;马振海;陈文明;张哲;曾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B37/00 | 分类号: | F16B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金玺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异形 紧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上的零件连接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异形紧固件。
背景技术
在进行零件定位时,通常会发现由于部分零件工艺特征而无法实现零件的孔销定位,无法满足零件精准定位的要求,造成与周边零件的匹配误差。
以汽车后门三角窗为例,现有的三角窗依靠自身的包边面定位在玻璃导轨总成上,包边面极容易变形,因此上述定位方式是难以精确定位的,造成的后果通常是存在匹配误差,有间隙和断差产生,影响外观,严重时会造成漏水漏风等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异形紧固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实现精准定位和紧固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异形紧固件,其中:包括底座和固定在底座上的螺母,还包括螺柱,所述底座固定在第一被紧固件上,所述螺母与所述螺柱配合将第一被紧固件和第二被紧固件连接在一起。
如上所述的异形紧固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螺母与所述底座通过花键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异形紧固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两个圆形的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与所述第一被紧固件上的定位销配合。
如上所述的异形紧固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底座的两侧相对设置有半圆形的第二定位孔。
如上所述的异形紧固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底座的长度为20-30mm,所述底座的宽度为9-15mm。
如上所述的异形紧固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螺母的外径尺寸为4-10mm,所述螺母的高度为5-15mm。
如上所述的异形紧固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螺柱的螺纹大径为3-8mm,所述螺柱的高度为5-15mm。
如上所述的异形紧固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被紧固件为三角窗,所述第二被紧固件为玻璃导轨总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异形紧固件通过设置底座和固定在底座上的螺母,将底座固定在第一被紧固件上,再利用螺柱穿过第二被紧固件与螺母连接,从而实现了第一被紧固件和第二被紧固件的精确定位与连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异形紧固件中的底座和螺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异形紧固件中的螺柱结构示意图;
图3为螺柱与螺母装配后的主视图;
图4为螺柱与螺母装配后的俯视图;
图5为螺柱与螺母装配后的主剖视图;
图6为沿底座的横向剖开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异形紧固件中的底座和螺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异形紧固件中的螺柱结构示意图,图3为螺柱与螺母装配后的主视图,图4为螺柱与螺母装配后的俯视图,图5为螺柱与螺母装配后的主剖视图。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异形紧固件,其中包括底座1和固定在底座1上的螺母2,该异形紧固件还包括螺柱3。底座1固定在第一被紧固件上,螺母2与螺柱3配合将第一被紧固件和第二被紧固件连接在一起。
本实施例以汽车后门三角窗的紧固为例,上述第一被紧固件为三角窗,第二被紧固件为玻璃导轨总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异形紧固件并不仅限于应用在汽车后门三角窗上,也适用于其他零件的紧固。
先将底座1定位在三角窗上,可通过在底座1上设置圆形的第一定位孔11来实现底座与三角窗的定位。三角窗上设置有定位销,通过定位销与第一定位孔11的配合进行定位,然后将底座1注塑在三角窗上,这样在后续与玻璃导轨支架进行安装时,将螺柱3穿过玻璃导轨总成上的安装孔后,打入到螺母2中,从而实现三角窗和玻璃导轨总成的紧固连接。
在螺母2与底座安装到三角窗上的制作过程中,通过先将底座1上的两个第一定位孔11与三角窗上的定位销定位,再进行注塑的方式能够避免因三角窗的工艺特征而无法精确定位以及三角窗型面定位精度差造成与玻璃导轨总成之间匹配误差和间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034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