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浅层地震勘探震源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01851.3 | 申请日: | 2014-0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327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樊志刚;米晓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157 | 分类号: | G01V1/157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党晓林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震 勘探 震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震勘探工具,特别涉及一种浅层地震勘探震源。
背景技术
浅层地震勘探主要是通过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情况,从而查明地下地层和构造的分布。在所述地震勘探过程中,首先要使用爆炸震源或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但是由于地表条件的复杂性,所述激发震源的不同,会造成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差异较大,从而影响后续的资料处理工作。为此对地震波的激发有一些基本要求。首先所述激发出的地震波需要具备足够的能量;其次由于激发时,产生有效波的同时还会产生各种干扰波,所述激发出的地震波需要有足够的分辨能力。
目前,国内复杂地表条件下,尤其在铁路线路勘探中,浅层地震勘探中激发震源包括:锤击震源、炸药震源等。其中在复杂地表条件下的浅层地震勘探中所述锤击震源应用最为广泛。所述锤击震源使用时,常见方式多为人工敲击。所述人工敲击震源,通常是以一定重量的铁锤多次叠加敲击地面,从而激发出所需的地震波信号。然而所述人工敲击震源都是在地面敲击,所述激发出地震波的能量大都被周围松软的土壤给吸收了,因此激发出的地震波信号能量弱,无法满足浅层地震勘探的要求。
另外,以传统的人工锤击震源为例,一般采用24磅铁锤连续锤击10次,才能得到一个较好的记录,在一天的野外工作中,需要多个年轻有力的工人轮流抡铁锤才行,这样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人工锤击震源的劳动效率也比较低。
所以,在复杂地表条件下,目前浅层地震勘探方法还缺乏一种理想的激发震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浅层地震勘探震源,所述浅层地震勘探震源能够很好地满足复杂地表条件下,浅层地震勘探的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种浅层地震勘探震源,包括:震源体、外壳、电子点火头、传感器、触发线、正极线、负极线,其中
所述震源体由爆竹改装而成,所述震源体内埋设有电子点火头,点燃后激发所述震源体,所述电子点火头,通过正极线和负极线引出,所述震源体放置于外壳中,所述外壳的内壁上装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通过触发线引出,所述震源体激发后产生的地震波信号通过所述传感器和与之连接的触发线引至地面信号接收设备。
在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浅层地震勘探震源还包括控制盒。
在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控制盒包括一级控制盒和二级控制盒,其中
所述一级遥控盒具体和正极线、负极线连接,用于激发所述地震勘探震源的电子点火头;
所述二级遥控盒用于控制所述一级遥控盒。
在优选的方式中,所述一个二级遥控盒一次控制一个以上一级遥控盒。
在优选的方式中,所述外壳整体为圆柱壳体。
在优选的方式中,所述外壳上设置有两个小孔,分别用于正极线、负极线以及触发线的引出。
在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正极线和负极线长度为1米至两米。
在优选的方式中,所述触发线的长度满足将传感器连接至地面信号接收设备的距离。
在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浅层地震勘探震源使用时埋设于0.5米深度内的地层。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优点:通过使用所述浅层地震勘探震源,与传统的锤击震源相比,所激发的地震波信号能量高、高能量频带宽,能够满足高分辨率勘探的要求,另外所述浅层地震勘探震源通过遥控盒激发的方式激发,可以节省大量的用工成本,而且安全性得到保证。此外所述浅层地震勘探震源本身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容易制作、制作成本低、制作材料也容易获得,特别适合于复杂地表条件下,浅层地震勘探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浅层地震勘探震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锤击震源采用24磅大锤敲击10次所激发信号的能量频谱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浅层地震勘探震源所激发信号的能量频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详细说明,应当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浅层地震勘探震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浅层地震勘探震源包括:震源体1、外壳2、电子点火头3、传感器4、触发线5、正极线6和负极线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018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放电电弧位置自动调整装置
- 下一篇:电能表载波模块的测试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