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保温功能的炒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01040.3 | 申请日: | 2014-0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131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张权宪;梁健;朱作玉;赵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康杨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0B15/00 | 分类号: | B30B15/00;C11B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保温 功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榨油机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带保温功能的炒料装置的技术。
背景技术
植物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采用压榨工艺生产的植物油可以比较全面的保留植物油的营养成分,在压榨工艺生产的现有技术中对油作物的烘炒温度的测量是在炒锅外部设置测量点的,难于准确掌握油作物合适压榨温度,其主要原因是炒锅是加热的部分,它是受热体同时也是传热体,而油作物是最终受热体,由于两者的导热系数不同,会产生较大的温度差,当炒锅达到设定温度时油作物还没有达到设定温度,这样榨出的油质油量是不理想的;现有技术中对油作物的翻转是采用一根异型杆横扫的搅拌方式,其原理是通过杆的横扫使物料产生波浪式的翻转,这种方式会出现炒锅边缘的物料受热快,锅中间的受热慢,使物料的温度均匀,甚至达不到压榨的温度;现有技术中对炒锅的保温采用空气隔离的方式,其原理是在加热模块的外面加装一个金属圈,金属圈不与加热模块接触,用空气来进行热量的隔离难于有效控制热量的扩散。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保证油作物的压榨温度,保证油作物均匀受热,保温效果好,有效降低加热的能量的带保温功能的炒料装置。
下面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带保温功能的炒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保温功能的炒料装置包括炒锅、螺旋翻滚炒料机构、温度传感器和加热模块及加热模块的控制装置,加热模块设在炒锅的外侧壁面,在炒锅的外侧设有隔热层,加热模块对炒锅加热,螺旋翻滚炒料机构包括螺旋杆、翻炒电机,螺旋杆由翻炒电机驱动,螺旋杆伸入炒锅内,物料从炒锅的中间底部往上移动,再从锅的边缘向锅底流动,温度传感器的测温探头设在炒锅内与油作物直接接触,温度传感器与加热模块的控制装置信号连接,加热模块的控制装置分别与翻炒电机、加热模块电路连接。
所述炒锅的内侧壁面设有物料阻挡筋。
所述炒锅的外侧设有热反射材料制成的隔热片,加热模块为带状结构固定在炒锅的外侧壁面,炒锅的外侧壁面与隔热片之间填充保温阻燃材料构成所述隔热层。
所述加热模块的控制装置包括PID温度控制系统,PID温度控制系统与温度传感器信号连接,PID温度控制系统还与翻炒电机、加热模块电路连接,温度传感器将温度值传送至PID温度控制系统,PID温度控制系统发出指令控制翻炒电机、加热模块的运行。
所述炒锅底还设有横杆且设在螺旋杆的旁边。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结构的从新设计,直接将温度测量点设在炒锅内,与油作物直接接触,直接获得油作物的温度。保证了油作物的压榨温度。
2)本实用新型采用螺旋式翻炒设计,使油作物的流动方式发生变化,物料在螺旋杆的旋转作用下,物料由炒锅的中间的底部往上移动,再从锅的边缘向锅底流动,循环受热。保证了油作物均匀受热。
3)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保温材料填充设计,来隔离加热模块和炒锅热量的扩散,加热模块采用带状设计,安装在炒锅的外面,隔热片采用带状设计,中间填充保温、阻燃材料。贴紧加热模块面的隔热片采用热反射材料。即达到保温效果,有效降低了加热的能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带保温功能的炒料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加热模块的控制装置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2,本实用新型带保温功能的炒料装置,包括炒锅1、螺旋翻滚炒料机构、温度传感器和加热模块4及加热模块的控制装置,加热模块4设在炒锅1的外侧壁面,在炒锅1的外侧设有隔热层,加热模块4对炒锅1加热,螺旋翻滚炒料机构包括螺旋杆2、翻炒电机3,螺旋杆2由翻炒电机3驱动,螺旋杆伸3入炒锅1内,物料从炒锅的中间底部往上移动,再从锅的边缘向锅底流动,温度传感器5的测温探头设在炒锅内与油作物直接接触,温度传感器5与加热模块的控制装置信号连接,加热模块的控制装置分别与翻炒电机3、加热模块4电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康杨家用电器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康杨家用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010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