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泵吸反循环桩基施工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853874.1 | 申请日: | 2014-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314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0 |
发明(设计)人: | 薄晓峰;蔡怡众;姜晔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36 | 分类号: | E02D5/36;E21B2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80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泵吸反 循环 桩基 施工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桩基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泵吸反循环桩基施工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钻孔灌注桩一般是通过机械钻孔在地基中形成桩孔,然后在桩孔内放置钢筋笼并灌注混凝土而成。然而,钻孔灌注桩桩基在粉砂层成孔施工过程中容易造成塌孔、缩颈等现象,而且含砂率高也会影响成桩质量。传统工艺中采用回旋钻正循环成孔方法进行成孔施工。如图1所示为传统工艺中正循环钻成孔灌注桩施工原理图,图中①-砂石泵,②-水龙头、③-空心钻杆、④-钻机回转装置⑤-沉淀池、⑥-泥浆池、⑦-钻头、⑧-泥浆循环方向。从图中可以看出:正循环成孔方法为通过回转装置带动钻杆和钻头旋转切削破碎岩土,并通过泥浆泵抽吸泥浆后输入空心钻杆的内腔,然后该泥浆经钻头的出浆口输出至桩孔底部。成孔时泥浆由钻杆内部注入,从钻杆底部喷出,携带被切削的钻渣沿桩孔壁向上经桩孔口带出并流入沉淀池,沉淀后的泥浆流入泥浆沉淀池净化,净化后的泥浆再注入钻杆,如此循环。然而,传统工艺中砂石泵独立设置,对泵的功率要求高,整个泵吸环路需密闭,效率不高且电量消耗大。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工作效率高、节能省电的泵吸反循环桩基施工装置及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孔效率高、成桩质量好且节能省电的泵吸反循环桩基施工装置及方法,以解决传统工艺中因砂石泵独立设置对泵的功率要求高,整个泵吸环路需密闭,成孔效率不高且电量消耗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泵吸反循环桩基施工装置,适用于在深厚粉砂性土质中进行钻孔灌注桩成孔施工,包括依次连通的回旋钻机、反循环砂石泵、吸渣软管、泥浆净化装置、沉淀池以及循环池;所述回旋钻机包括钻头、钻杆、传动杆、旋转盘以及液压马达,所述钻头和所述钻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钻杆的顶端与所述传动杆的底端固定,所述传动杆的顶端穿过所述旋转盘并卡接固定,所述传动杆的顶端通过旋转活接头与所述反循环砂石泵的一侧连接,所述反循环砂石泵与所述吸渣软管连接处设有水龙头,所述吸渣软管分别与所述水龙头、所述泥浆净化装置固定连接,所述液压马达驱动所述旋转盘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回旋钻机还包括一设置于所述桩基上方的一底座,所述液压马达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上还设有供所述传动杆穿过的通孔。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制浆池,所述制浆池与所述循环池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钻头为三翼双腰箍钻头,所述钻头的直径大于所述桩直径20mm。
进一步地,所述泥浆净化装置为除砂机。
一种钻孔灌注桩桩基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提供泵吸反循环桩基施工装置;
步骤二:首先将所述钻头提高至距离桩孔底30~50cm处,并在所述桩孔内注入一定量泥浆,然后启动所述反循环砂石泵和所述旋转盘,并使得所述反循环砂石泵空转一定时间,直至形成反循环;
步骤三:待形成所述反循环后开始钻进,直至形成所述桩孔;
步骤四:待所述桩孔形成后,进行清孔施工。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三中开始钻进施工时所述回旋钻机轻压慢转,随着深度增加而适当增加压力和速度,待所述钻头全部进入地层后,再加速钻进。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三中所述桩孔内壁形成泥浆护壁。
进一步地,所述泥浆护壁中泥浆的比重为1.10~1.15,粘度为20~25s,含砂率<5%。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四中清孔施工包括第一步和第二步,
第一步:待所述桩孔形成后将所述钻头提起45cm~55cm,并保持泥浆的正常循环,使得比重为1.05~1.15、粘度为17~20s的泥浆流入孔内,同时保持所述桩孔内水位高出地下水位0.5m以上,直至注满所述桩孔,完成第一次清孔施工;
第二步:待在所述桩孔内布设完成钢筋笼和导管后,按照所述第一步的方法进行第二次清孔施工。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5387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纤维块状体及使用纤维块状体的人工土壤
- 下一篇:箱形钢板咬合连续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