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维生素D的新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851897.9 | 申请日: | 2014-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237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 发明(设计)人: | 张增利;齐娜娜;李冰燕;郭建峰;杨勇;刘利芝;王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K31/593 | 分类号: | A61K31/593;A61K31/592;A61P39/02 |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杨明 |
| 地址: | 2151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维生素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维生素D的新应用,尤其涉及维生素D在防治金属镉中毒方面的新应用。
背景技术
镉是一种人体非必需元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在人类历史上,镉曾经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危害。目前,严重的镉中毒虽然时有发生,但已不多见。然而,由于土壤中的镉污染,一些农作物和食物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镉残留。因此,大量的人群存在低剂量的镉暴露。
镉进机体后可以对多个器官和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骨骼是镉的主要效应器官之一。骨毒性是镉在人体内长期累积的重要健康负效应。目前研究人员对于镉骨毒性的作用机理并不清楚,根据已有研究结果提出了两种假说:(1)镉的直接骨效应,表现为镉影响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性、代谢及羟磷灰石的形成,导致骨吸收与骨形成平衡的紊乱,进而对骨微结构产生损害,引起骨密度下降及骨折风险增加。(2)镉的间接骨效应,是继发于镉引起的肾损害,镉在肾皮质积累,干扰各种酶,包括1α羟化酶,进而引起活性维生素D(1,25(OH)2D3)的合成障碍及继发的内分泌异常及钙磷代谢异常,导致骨组织钙磷的丢失、骨密度下降和骨质疏松的发生。
目前对于急性镉中毒患者,主要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利于防止肺水肿,严重者可用EDTA等络合剂治疗。对于慢性中毒者,只能对症治疗,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而且体内积蓄的镉也没有安全有效的排除方法。
维生素D在促进钙吸收、防治佝偻病中被发现。当人体暴露阳光时,皮肤的7-脱氢胆固醇经过非酶促反应立刻转换为维生素D3,与通过饮食或维生素D补充制剂摄入的维生素D3一样进入血液,在肝脏经过羟化后形成25(OH)D,最后在肾脏或其它靶器官活化为1,25(OH)2D3,被称为活性维生素D,发挥类固醇激素样的作用。维生素D的经典作用是对机体骨骼钙、磷代谢方面的调节。现今对维生素D的研究发现其与心血管系统疾病、肿瘤、糖尿病、肥胖、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疼痛等疾病有关系,即维生素D的非经典作用。有研究发现维生素D可以影响体内铅的吸收,但是其作用机制不清楚。目前尚无有关维生素D与其他重金属中毒有关的报道。
近年来,维生素D的每日推荐摄入量变化较大,我国营养学会在2013年修订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建议,维生素D的推荐摄入量为:0-49岁为400IU/d,大于50岁的为600IU/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0-10岁为800-1800IU/d,>11岁为2000IU/d。美国内分泌学会报道,每天摄入量低于10000IU的维生素D,不会引起维生素D中毒症状。超过50000IU时,血液中25(OH)D达150ng/mL时,才“有可能”引起维生素D中毒症状。大剂量维生素D作为防治药物的研究是较新的领域。营养学会关于维生素D剂量的推荐值,主要是考虑到此剂量的维生素D可以满足97.5%健康人群的需要,但是没有考虑到特殊人群,如慢性镉中毒及患有肾脏疾病的人群。而我国现今对于维生素D的使用较保守,高剂量维生素D预防镉骨毒性研究尚未见报道。
鉴于镉中毒对机体造成各种损伤,易造成模型制作过程中小鼠的死亡,以及上述维生素D应用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模拟环境中长期低剂量镉暴露,开发出镉中毒的小鼠模型,同时利用高剂量维生素D干预,观察其对镉骨毒性的影响作用,以期提供一种维生素D在金属镉中毒防治方面的新应用。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维生素D的新应用,特别是维生素D在防治金属镉中毒方面的新应用。
本发明中所指的维生素D,指的是一种激素的前体物质,其家族成员中最重要的是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VD2)和维生素D3(胆钙化醇,VD3)。
本发明中的维生素D,优选为维生素D2或维生素D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5189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