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引水隧洞岩溶水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847574.2 | 申请日: | 2014-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121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13 |
发明(设计)人: | 张高;雷声军;贺双喜;刘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9/02 | 分类号: | E02B9/02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刘楠;李余江 |
地址: | 550081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引水 隧洞 岩溶 水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引水隧洞岩溶水处理方法,属于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水工建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岩溶水是赋存于可溶性岩层的溶蚀裂隙和溶洞中的地下水,又称喀斯特水,其最明显特点是分布极不均匀,在灰岩地区尤为常见。中厚层灰岩对于引水隧洞布设及结构稳定较为有利,但裂隙、岩溶发育,常伴有涌水、渗水,汛期甚至出现集中涌水,隧洞施工期遇到涌水、特大涌水的突然袭击,经常会淹没施工场地、冲毁机具,造成设备和人身事故,延误工期,增加工程投资。永久运行期还会危及引水系统的结构安全。对于该涌水,按照传统的方法,主要采取洞内埋管引排、固结灌浆封堵等方式进行处理,由于岩溶实际走向较为复杂,涌水量较大时洞内埋管引排、固结灌浆封堵均存在较大的施工难度及施工风险,处理费用较高,封堵效果无法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水隧洞岩溶水处理方法,以消除引水隧洞岩溶水隐患,解决引水隧洞内可能出现的涌水风险,确保引水系统的结构安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引水隧洞岩溶水处理方法,该方法是根据引水隧洞开挖过程中揭露的围岩状态,以及引水隧洞内岩溶水涌水点的位置及涌水量,预测引水隧洞上方岩溶水通道的位置及发育情况;然后从地面向着引水隧洞上方岩溶水通道的位置开挖一条与引水隧洞空间交叉的排水洞,通过排水洞将引水隧洞上方的岩溶水通道截断,使岩溶水经排水洞排出,消除岩溶水对引水隧洞的危害,确保引水隧洞的结构安全。
前述方法中,所述排水洞的截面形状为城门洞型,宽度不小于1.8米,高度不小于2米。
前述方法中,所述排水洞的底板与引水隧洞洞顶之间的围岩厚度不小于1倍的引水隧洞开挖洞径。
前述方法中,所述排水洞开挖至超过引水隧洞上方位置时,如未与预测岩溶水通道相交,则在引水隧洞正上方排水洞内垂直排水洞轴线向引水隧洞上游和下游方向分别施工岔洞,扩大岩溶水通道的搜索范围,直至找到岩溶水通道。
前述方法中,所述排水洞与岩溶水通道打通后,对岩溶水通道的出水点周边以及排水洞做加固处理,防止出现局部坍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取了“以排为主,防、排、截、堵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原则,因地制宜地制定治理方案,即在引水隧洞上方高高程开挖一条排水洞,排水洞断面较小,工程投资较低,排水洞施工与引水隧洞施工不存在任何的施工干扰。由于排水洞从高高程截断岩溶水通道,彻底消除了岩溶水对引水隧洞的安全隐患,有效解决了引水隧洞内可能出现的涌水风险,确保了引水系统的结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引水隧洞、2-引水隧洞内涌水点、3-岩溶水通道、4-排水洞、5-排水洞洞口、6-岔洞、7-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一种引水隧洞岩溶水处理方法,如图1所示,该方法是根据引水隧洞1开挖过程中揭露的围岩状态,以及引水隧洞内岩溶水涌水点2的位置及涌水量,预测引水隧洞上方岩溶水通道3的位置及发育情况;然后从地面7向着引水隧洞1上方预测岩溶水通道的位置开挖一条与引水隧洞1空间交叉的排水洞4,通过排水洞4将引水隧洞1上方的岩溶水通道3截断,使岩溶水经排水洞4排出,消除岩溶水对引水隧洞1的危害,确保引水隧洞1的结构安全。排水洞的截面形状为城门洞型,宽度不小于1.8米,高度不小于2米。排水洞的底板与引水隧洞洞顶之间的围岩厚度不小于1倍的引水隧洞开挖洞径。排水洞开挖至超过引水隧洞上方位置时,如未与预测岩溶水通道相交,则在引水隧洞正上方排水洞内垂直排水洞轴线向引水隧洞上游和下游方向分别施工岔洞6,扩大岩溶水通道的搜索范围,直至找到岩溶水通道。排水洞4与岩溶水通道3打通后,对岩溶水通道的出水点周边以及排水洞做加固处理,防止出现局部坍塌。
实施例
具体实施时,如图1所示,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1、根据引水隧洞1开挖揭露的围岩情况、引水隧洞内涌水点2出露位置及涌水量等地质条件,推测岩溶水通道3的位置及发育情况,以确定排水洞4平面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475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