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滁菊连作障碍的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847255.1 | 申请日: | 2015-08-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965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 发明(设计)人: | 汪建飞;赵建荣;高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科技学院 |
| 主分类号: | C05F11/08 | 分类号: | C05F11/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331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滁菊 连作 障碍 有机肥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滁菊连作障碍的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农业集约化生产领域,专用于解决滁菊连作障碍问题。
背景技术
滁菊是我国的名贵中药材,被列为我国“四大名菊”之首,是我国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发展滁菊生产,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滁菊栽培在我市不少地区也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滁菊栽培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其中出现的一些不容忽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尤为突出的是当前滁菊产量偏低、经济效益不好,农民种植滁菊的积极性不高。而研究发现,造成滁菊产量低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突出的连作障碍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而造成滁菊连作障碍的影响因子包括土壤养分失衡、化感自毒作用和病原菌致病作用三个方面,其中化感自毒作用最为严重。但是,对于化感自毒作用所造成的连作问题,目前对其发生机理还很不清楚,更不可能有很好的解决方案。而这也正是当前滁菊栽培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并成为制约滁菊产业发展的瓶颈。
为此,筛选出能够高效降解连作滁菊化感自毒物质的微生物菌株,再接种到有机肥中,制成生物有机肥料,以克服生物菌剂单独在土壤中难以定植的缺点,生物有机肥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不仅能获得特定的肥料效应,而且通过足量的有机物质给功能微生物提供足够的能量,使它们在土壤中易于定植,充分发挥其促进作物营养元素的吸收、刺激植物生长、降解有害化感物质作用,从而达到防治连作障碍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地是在于研制一种抑制土传病害、解决或防止滁菊连作障碍的有机肥及制作方法。其特征是,其中有机质含量≥40%,水分≤30%,全氮(N)≥2.0%、全磷(P2O5)≥3.0%、全钾(K2O)≥1.9%,功能性微生物菌达到1×108个/g。
上述能抗滁菊连作障碍生物有机肥的制备方法,包括:
1)将畜禽粪便60~70份和作物秸秆30~40份混合后发酵。含水量为50-60%,碳氮比25-30:1和pH6.0-7.5情况下,快速发酵、持续50-65℃高温10-15天,使其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
2)以第一次发酵腐熟的有机肥原料为基础接入功能性菌株,在25-35℃温度条件下使功能菌大量繁殖生长,使有机肥中的有益菌数量达到生物肥料的标准。
上述能抗滁菊连作障碍生物有机肥的制备方法中,功能性菌株属于木霉菌,保存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100101),保藏日期为2013年10月24日,保藏编号为CGMCC No. 8387,分类命名为木霉(Trichoderma),主要生物学特性为:革兰氏染色阳性G+,细胞形状为杆状,芽孢椭圆形,兼性厌氧生长,V.P. 反应阳性,甲基红试验阳性,最适生长温度28℃,最适pH为7.0 ;所用作物秸秆是粉碎至10~20cm的小麦和水稻秸秆。
具体实施方式 :
上述抗滁菊连作障碍的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包括:
1)腐熟堆肥的生产
将畜禽粪便(鸡粪、牛粪)和作物秸秆分别按干重计60~70份30~40份混合后发酵。含水量为50-60%,碳氮比25-30:1和pH6.0-7.5情况下,待堆肥温度上升至60-70℃时维持3-7天,以后每2-3天翻堆一次,直至堆肥温度从50-60℃开始降温,再堆制5-8天后进一步后熟。使其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
2) 拮抗菌的生产
原料配比:马铃薯200克,蔗糖20克,蒸馏水1000毫升;
制法:将马铃薯洗净去皮切块,加水250毫升左右,煮沸30分钟后过滤,再加葡萄糖、琼脂,将过滤液补足到1000毫升;分装到500ml三角烧瓶(每瓶100ml),121摄氏度灭菌30分钟;从长有本发明的菌株的斜面保藏培养基刮取二环菌种,接入冷却后装有100ml培养基的500ml三角烧瓶中,30℃、150转/分钟摇床培养三天。
将麸皮6公斤、稻草1公斤、稻壳1公斤、玉米粉1公斤混合均匀,121℃灭菌30分钟,加13.5公斤无菌水,调节pH5.5左右。以5cm厚度将上述培养基均匀铺在培养箱中,按100ml/公斤培养基接入步骤(1)中的种子培养液,30℃培养7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科技学院,未经安徽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4725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